因击沛公于坐的因_因击沛公于坐正确语序
一、数词状语
数词状语在文言文中并不鲜见,主要用于描述数量关系,在句子中起到补充和修饰的作用。这种状语后置的情况,在高中教材中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是苏洵《六国论》中的“后秦击赵者再”,二是司马迁《项羽本纪》中的“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从句子成分视角考量这两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到数词状语后置的现象。在“后秦击赵者再”一句中,“秦击赵”是句子的主干,而“者再”则是修饰主干的状语成分,表示动作的重复次数。同样,在“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一句中,数词状语“三”也是用来修饰动词的,表示动作的次数。
二、介宾状语
介宾状语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主要用于描述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这类状语的翻译需要注意位置还原以及准确理解介词的含义。
(一)显性后置介宾
显性后置介宾指含有介词“以”“于”“乎”等的介宾状语,翻译时除了要位置还原之外,尤其要准确落实介词的含义。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介词结构“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谓语“何异”的比较状语,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到“何异”前,且把“于”字翻译为“和/跟”。
(二)隐性后置介宾
(三)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主要对介词“以”“为”而言。例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胡”就是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以”字介词宾语前置多见,主要用于强调介词宾语的语义重心。
三、副词状语
副词状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相似,多位于动词前。然而在文言文中,有些副词状语会后置,翻译时需要调整位置。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甚”是副词状语,修饰动词“乐”,翻译时应还原位置,即“乐甚”应译为“非常快乐”。
四、变宾为状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会把本应作为对象宾语的成分转化为状语来描述动作或行为。这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需要将宾语转化为状语来理解。如“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一句中,“足下有异日名声”应理解为“你有将来扬名立万的可能”,其中的“异日名声”应理解为对象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