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开了改为拟人句


春风轻拂,百花齐放,绚烂多彩的季节如诗如画。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桃花如霞似锦,艳丽如胭脂,簇拥成团,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角。

自古以来,桃花便深受人们的喜爱。早在《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其华灼灼”的赞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让桃花名声大噪,成为了隐逸的象征。

桃花在人们心中也常被视为美好爱情的象征,如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它也被视为诗意田园的代表,如刘禹锡的“山上尽是桃李花”。李白却认为桃花过于浅薄,有“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之句。杜甫也以“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来形容桃花的势利与随波逐流。

让我们再细细品味唐代诗人吴融的《桃花》诗。这首诗的风格与众不同,既写花又写果,别开生面。

《桃花》吴融

满树映日红,万枝丹彩春意融。

何其幸哉结成果,千载流传造化功。

诗的开头“满树映日红”,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的烂漫与。一个“满”字,突显了桃树繁花似锦的景象;一个“娇”字,以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比作女子,写出了其妩媚与。

而诗的第二句“万枝丹彩春意融”,则从单株桃树扩展到整片桃林。一个“灼”字写出了彩的夺目耀眼;一个“融”字则将桃花融入春光之中,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景。

诗的后两句“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由实入虚,自问自答,升华了桃花的主题。吴融笔下的桃花不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积极向上的象征。

桃树不仅为春天增添了大美之景,还要结出硕大的果实桃子供人享用。对人类社会而言,桃树提供了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贡献。

吴融以四句诗虚实相间、夹叙夹议的方式写桃花诗。他摆脱了前人的窠臼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另辟蹊径拓宽了桃花的主题。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诗歌赞美桃花美丽而实用的双重功效。桃树既开花又结果给人们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而不是自哀自怨的落花流水春去也。

二、赞美桃树世代绵延为人类作出的持久奉献。正如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桃树也是一代一代地传承开花结果伴随着人类的始终。

三、赞美自然与人类的造化之巧。桃花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离不开人类的培育也是造物主的巧妙安排。

四、引导人们热爱自然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桃花的美丽和春天的活力让人们有幸到来就要珍惜并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