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_动作电位的机制
电生理学基础
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 心脏具备起搏细胞及特有传导系统,能自动生成规律性兴奋。
- 心肌细胞包含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两大类。
- 特有传导系统由自律细胞构成,如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及末梢浦肯野纤维网等。
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概述
三、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 QT间期对应于动作电位的0至3相。
- 心室肌的0期除极,表现为QRS波。
- ST段代表平台期。
- T波则与3期复极有关。
- 目前认为,U波由浦肯野纤维复极产生.
四、心室除极与复极顺序与T波的形成机制
- 心室除极方向从心内膜至心外膜,而复极方向相反。
- 由于心室各层复极的电压差异,心电图上呈现出T波。
- T波的峰值与终止点,分别表示心肌层的最早与最晚复极结束部位。
五、离子环境变化与QT间期的关系
六、高钾血症心电图的特点
七、低钾血症心电图的表现
八、动作电位的4期自动除极过程
- 窦房结细胞除极时,钙离子内流显著,1、2期时间短。
- 希-浦系统细胞在除极过程中钠离子内流起着关键作用。
自律性取决于4期自动除极的速率以及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九、不应期的几个重要概念详解
(1)绝对不应期:0,1,2相及部分3相动作电位期间。此期间内,细胞无法再次被除极,由于Na+通道完全失活或复活数目不足所致。
(2)有效不应期:主要指部分3相动作电位期间。受到刺激时可能引起部分细胞除极但不产生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与绝对不应期共同构成更广泛的不应期。
(3)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后仍有一段时间内,一个更大的刺激可以触发动作电位。
此外还有功能不应期和两个可传导冲动的最短间隔等概念。
十、束支的不应期特点 strong >
右束支的不应期较左束支长,更容易出现频率依赖的束支传导阻滞。
十一、心脏各部位的不应期概述 strong >
这一部分详细讨论了心脏各部位在兴奋传导过程中的不应期特性,为理解心脏电生理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