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荀子原文_高一语文劝学课文原文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晚期赵国名士。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家,被后世尊称为“荀卿”。荀子的学术成就大器晚成,五十岁才开始崭露头角。他的思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荀子的学识渊博且注重实践,相较于其他思想家更注重实效性。因其生活的年代较老子、孔孟等前辈晚,故有机会综合各家之长,规避各家之短。荀子之言,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他的两位学生韩非子、虽均为才俊,但因种种原因,未能留下太多精神财富。由于他们师徒的声誉并不显赫,导致研究荀子的人相对较少,追随其思想的人也就不多。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荀子》一书中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此文以“学不可以已”为核心思想,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则探讨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该文多处片段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其后的具体内容略去...

荀子《劝学》注释

荀子《劝学》译文

《劝学》开篇即强调“学不可以已”,意指学习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接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比喻,说明学习可以让人不断进步,超越前人。荀子还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阐述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如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等比喻,说明积累知识的重要性;通过“锲而舍之、金石可镂”等比喻,强调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劝学》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道理,鼓励人们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磨练品德,以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