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拼音


【成语名字】

格物致知

【成语拼音】

gé wù zhì zhī

【成语释义】

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即求得知识。合起来的意思是通过推究事物原理来获得知识。

【成语出处】

出自《礼记·大学》,其中有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成语用法】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一种通过研究事物原理来获取知识的行为,在句中可作谓语。

【近义词】

致知格物、探求真理、实事求是

【反义词】

不学无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成语造句】

1. 在古代,格物致知的精神被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和实践中。

2.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之上的。

3. 朱熹等学者对格物致知的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4. 近代以来,虽然科技进步迅速,但格物致知的精神依然不可丢弃。

5. 无论是学者还是科研人员,都应该秉持格物致知的态度,深入研究事物原理。

【成语故事】:守仁格竹

王阳明的格物之旅

王阳明在守丧期间,受到朱熹的注疏启发,开始尝试“格竹”。他看到朱熹的“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的观点后,坚信要通过“格物”来探求事物的“理”。

在后院看到竹子后,他想到“何不试试格竹”,于是邀人同往。两人坐在竹子前,专注地观察了整整七天。这个过程虽辛苦却富有深意。

王阳明认为,“格物”就是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致知”则是通过这种研究来获得知识。他穷究哲学层面的“理”,探索竹子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虽然最终因体力不支而病倒,但他对格物致知的精神却深感敬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得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成语寓意】

“格物致知”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更是一种实践精神。它强调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来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干事创业、寻求真理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格物致知”源流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认知理论,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它起初以道德化诠释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强调其中的理性精神,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近代,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引进,"格致"几乎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

"格物致知"不仅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或方式,还融合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古人对其诠释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真知的追求和实践的重要性。

【成语接龙】

格物致知→知己知彼→彼竭我盈→盈满之咎→咎由自取→取长补短→短兵相接→接二连三→三心二意→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