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人物形象
国庆除了旅游,更有意思的事情,于我来讲就是读书。
今天我重新翻阅了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孔乙己》。
或许你会想,早就学过这篇文章了,是的,我也学过,但当我再次阅读时,发现了一件事——我以前并没有真正看懂。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到鲁迅,我们常常只记住了几个关键词:反、战斗精神、投枪。除此之外,再记住的,就是鲁迅小时候在课桌上刻的“早”字和他的经典照片。但这些,更多的是一种刻板印象。
我特别想问问其他年纪相仿的朋友们,我们以前对鲁迅的认知,其实也差不了太多。这导致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鲁迅的文章都感到难以理解,老师也多次告诉我们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
中学时讲《孔乙己》,一方面说了当时社会的恶劣环境和孔乙己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像孔乙己一样麻木的人。但老师没有说的是,孔乙己其实是一个可怜的人,可怜到让人心疼。
孔乙己的真实处境是怎样的呢?他长得很高,脸色青白,有着因为伤痕而导致的皱纹。他的胡子乱糟糟的,身上穿着的长衫又破又脏。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笑话,一个边缘人物。只要他一到店,别人就开始取笑他,甚至故意用话语刺痛他。
孔乙己的生活费是怎么来的?是靠偷书卖钱。他读过书,但在当时的社会中却无法找到工作。他不得不去偷窃,而且因为偷的是最不值钱的书而被人发现并毒打。
更令人心疼的是,孔乙己没有朋友、没有家人。他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是一个人。他的最大价值就是给别人当笑料。当他在酒店里最后一次出现时,用手爬着到了店门口,脸已经不成样子。大家依旧在取笑他,调侃他因偷书被人打断腿的糗事。然后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也是孔乙己。当我们满心欢喜地背着书包回家,告诉别人自己学的是中文系时,得到的可能是别人的不屑和嘲讽。他们会说:“学文没用啊,赚不了钱,浪费时间。”这种时候,我们想反驳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尴尬地退场。
所以当我们再笑孔乙己的时候,也应该想想我们自己。其实我们和孔乙己一样,都在这个社会中努力地生存着、挣扎着。但不管怎样,生活总是要继续的。读书是有用的,文学也是有用的。希望我们都能够不被标签所定义,不被他人所嘲笑,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