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在江湖悠悠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文化盛宴

在2024年秋季,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展览——“书画精华——宋元时代的名品”。其中,被誉为“天下赵碑第一”的赵孟頫《玄妙观三门记》中楷长卷,以及米芾晚年作品《虹县诗卷》的展出,无不吸引了众多目光。更为引人深思的,是那些宋元时期僧人墨迹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交流的秘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引人遐想的行书:“长安何日是归期”。此作品出自南宋僧人淮海原肇之手,内容取自李白的诗篇。淮海原肇,生于江苏南通,年仅19岁便剃发出家,是杭州径山寺高僧如琰禅师的得意门生,其后在佛教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安在淮海原肇的时代,被金人占领,如同辛词所描述的,长安对于南宋人而言,是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痕。淮海原肇的作品中,透露出对大唐的深深怀念与追忆。据传,这幅作品或许曾作为礼物,由淮海原肇赠予赴南宋学习的日本弟子,后辗转流入日本。

淮海原肇不仅是一位的僧人,更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他的诗作中常流露出对大唐盛世的怀念,唐朝诗人也常成为他的创作主题。他的诗中多次提及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暗指刘禹锡和白居易等文学巨匠,以此表达对大唐文化的崇敬与追思。

日本僧人在宋朝时期大量前来求法,他们回国后为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淮海原肇的诗作,或许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见证。他的作品不仅在宋代佛教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通过僧侣的交往,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日本的文化基因中。

统计数据显示,南宋时期,有百余位入宋僧的史料明确记载。可以想见,当时的僧侣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多么的频繁和深入。这种交流不仅在物质层面有所体现,更在精神文化层面架起了两国之间的桥梁。

如今,当我们站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中,欣赏着这些珍贵的墨宝时,不禁要为那遥远的过去、为那曾经的大唐盛世、为那不懈的文化交流而感叹。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和历史的见证,更是两国情感和灵魂的共鸣。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人们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文化繁荣、交流频繁的时代。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川合康三曾感慨地说:“长安就是一颗历史的种子,早已种在了日本人的文化基因里。”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文化交流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