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凑图专用图片
重新审视:月子中心的成长与规范
随着“80后”、“90后”步入生育高峰,以及二孩的实施,为母亲和婴儿提后护理的月子中心迎来了发展良机。高昂的费用是否真的换来了优质的服务?让我们一同探究其中的真相。
专业培训何去何从?育婴师资质引关注
张澄是一位正在长春一家月子中心休养的产妇,她为了获得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提前半年预订了价值38800元的25天月子套餐。她的体验却并不如预期。
张澄反映,部分育婴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她发现护士对新生儿进行多次重复喂奶粉,且在孩子稍有哭闹时即刻给予喂水。负责婴儿查体的医生也未达到张澄的预期。
据曾在月子中心工作的护士张露,当前许多年轻的育婴师缺乏育儿经验,仅经过基本培训便上岗工作。这种情况也得到了某位业内人士的证实。
资质“注水”现象揭秘
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的育婴师职业资格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培训机构违规发放,甚至有月子中心员工的资质存在明显的水分。
例如,某些所谓的“产后修复师”实际上并未经过专业培训,只是通过简单学习操作仪器便开始为产妇服务;“护士长”曾是养老院护工,转行做月嫂后便自称“婴儿护理专家”。
谁来监管月子中心?
由于母婴保健在《经济行业分类》中未有明确的经营范围和行业类别,导致月子中心的开办并没有专业要求。尽管《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等标准已实施,但其执行情况尚待观察。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应尽快成立月子中心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并促进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运作。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国标登场:为“月子中心”设定规范
为了规范母婴保健服务行业,从9月1日起实施了《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为全国4000余家“月子中心”设定了统一的安全、卫生、专业和舒适的标准。
这一国标的实施,旨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也期待通过专业的呵护和监管,让这一新兴行业能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