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的反义词是什么
格律诗中,五律、七律等八句或八句以上的律诗,中间的对仗颇具讲究。其联中必须对称,此为基本要求。
特殊的对仗形式中,有“句中对”,又称“当句对”。如“游蜂舞蝶”与“孤凤忆离鸾”之对,前者在句中对称,又与下联相呼应。
对于“上联或下联自为对仗,但上下联之间不对仗”的现象,古人的看法是,虽形式上稍显不协调,但并非大碍,可通过整体意蕴来弥补。
宋朝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对杜甫律诗中的对仗提出了探讨。他提到杜甫某些颔联的句意自然流畅,未觉其偏枯,但终究不符合律诗的。
例如杜甫的五律《子规》中的颔联:“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以及五律《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和《屏迹三首》中的颔联对仗,虽有一定艺术效果,但终归不完全符合对仗的严格要求。
元朝盛如梓在《庶斋老学丛谈》中进一步解读了这种对仗方式,指出某些对仗属于“句中对”,并举出杜甫及其他诗人的作品中存在的此类情况。
句中对的形式多样,有的既自对又与另一句相对,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有的则仅句中自对而不与其他句子相对,如“献纳开东观,君王问长卿”。这种对仗方式在老杜的诗中颇为常见。
除了诗经和楚辞中可见当句对的雏形外,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元稹、王维及李商隐的诗作中都出现了句中自对的情况。
关于字数对等的句中对,大多出现在必须对仗的联中。而字数不相等的句中对则多出现在非必须对仗的联中。尽管如此,上下联之间的整体协调性仍是关键。
李商隐的《当句有对》更是将句中对发挥到极致。其诗中既有“既自对,又对句相对”的情况,也有“句中自对,对句不对”的现象。
至于句对(当句对)的起源,据宋朝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可追溯至《楚辞》等早期文学作品。自此以后,齐、梁时期的江文通、庾子山等人也常使用此法。
律诗中的对仗形式丰富多样,既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也展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头尾工整的对仗还是稍显自由的宽对,都为诗歌增添了无穷魅力。
@老街味道所提及的观点仅供参考,具体表述和评价可因个人理解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