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什么什么什么


今日寒露,秋意渐浓。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述,寒露之时,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味着气温逐渐走低,晨露亦从白露逐渐转寒露,仿佛自然界的寒意快要凝结成霜。

从字面意义解读,寒露即为寒冷的露水。如令狐峘所写:“江山入秋气,草木彫晚荣。方塘寒露凝,旅管凉飙生。”秋意愈发浓厚,带来了凉意与寒气。正如王安石所言:“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降温了,也到了添衣的时刻。

而张九龄笔下的“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描绘了寒露的清洁与透明之美。王昌龄的“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则展现出五光十色的秋日风彩。

站在寒露时节的天空下,我们见证了晴空如洗、秋风飒爽的景致,更加深了对寒露的向往与理解。

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鸿雁南飞,先入为主,后来的就变成了客,宾客之分就在此。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这并非真有雀化蛤之事,而是古人对季节变换的一种诗意描述。

三侯菊有:草木中菊花独于秋日开放,其黄花与秋色相得益彰。

寒露风物

菊花素雅、淡泊,常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其凌霜不凋、恬淡自处的特质,成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了自得其乐的惬意。而月夜下的寒露,如唐人陈季卿所写:“月斜寒露白”,更显得洁白无瑕。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春夏之露滋润万物,秋冬之露渐变白而凝为霜。寒露之后便是霜降,留下的秋日时光愈发珍贵。

寒露读诗

读诗之中,最是动人的是那“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之句。月光照耀下,梧桐叶上凝聚着点点寒露,清光满溢,素彩寒冷。此情此景,不人想起那揽衣独立、徘徊月夜之下的人。

《早发》、《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十二首 其一》、《兴国寺》、《江月图》与《秋怀三十六首 其二十一》等诗篇,都以寒露为背景,描绘了秋日的凄美、宁静与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