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服务


《高山流水》乃古代音乐之瑰宝。据《列子·汤问》所载,春秋时期,伯牙擅长古琴,其技艺超凡入圣。而钟子期则精通赏琴,对曲意理解精准独到。每逢伯牙奏琴,其内心之景仿佛于琴声中跃然而出。

一日,伯牙与子期在泰山之北游玩,突遇暴雨,二人遂于岩石下避雨。兴致被雨所扰,伯牙略感不快,随即取出琴来弹奏。初时,琴声如绵绵细雨,后转为天地变换、激越磅礴的旋律。子期总能心领神会伯牙琴中之意。伯牙止琴感叹:“奇妙至斯,你所听之琴音,正是我心中所想。我何以隐藏己心?”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为伯牙与子期添上一则结局:子期辞世后,伯牙觉得世间再无知音,故而毁琴断弦,此生不再抚琴。

后辈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觅,亦指琴艺超群。

唐朝牟融《写意二首》中有句:“高山流水音三叠,明月清风酒一樽。”此诗道出了高山流水之曲的韵味与清酒的意境。

弹奏高山流水,调弦抚琴,其艺高超,曲调雅致;明月清风相伴,酒逢知己,情感相投,彼此惺惺相惜。

北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提及:“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桐琴膝上奏。”一语道破,那长三尺余、以青桐制成的琴在膝上弹奏时所呈现的无穷意境。

宋朝的诗人们多以此曲为题材,如王之道《石州慢》中问:“子期如今何在?高山流水之声,又随新曲响起。”及至辛弃疾《婆罗门引》言:“心感高山流水之曲,古调今悲。”其情其景令人唏嘘不已。

而黄机《浣溪沙·送杜仲高》中云:“对高山流水之曲充满信任,断不会如伯牙子期般失去知音。”这表明了对友情的不渝与信任。

再如杨公远《闷书二首》中描述:“雷焕之剑直冲牛斗星宿,而伯牙抚琴存有高山流水之意。”此诗描绘了雷焕剑气与伯牙琴韵的独特魅力。

提及雷焕剑之典故:西晋时张华与雷焕共观星象,察觉到紫气之谜所在。雷焕乃观天之人,断定乃是宝剑精气上冲的缘由。此后在豫章丰城发现“龙泉”、“太阿”两柄宝剑的传奇经历也被世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