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15.9 孔子曰:“志士仁人,不因求生而损害仁道,只愿牺牲自己来成全仁道。”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这一章的注释中提到:志士是有志之士,仁人是修养仁德的人。当理应赴死而求生时,其内心会感到不安,这是因为他损害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唯有当死则死,方能内心安宁并成全其所修之仁德。朱熹还引用了程颢的见解。
孔子对生命的态度,主张“全身远害”的思想。
孔子一向强调士人要保全自身,远离灾祸。保全性命被视为孔子基本的思想指导。特别是在“邦无道”的情况下,孔子认为为了保全身体免罚,可以暂时放下个人理想,不追求和富贵。如《泰伯》中所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关于“杀身”的概念,孔子虽反感但并不主张。
当季康子问及以武力消除不道之人来亲近有道之人是否可行时,孔子回答说:“为政何需用杀?民心向善,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草随风动。”孔子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
那么,孔子为何提出“杀身以成仁”呢?
在尊重生命的孔子也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对于真正的君子和士人,他们在关键时刻不可动摇其志向。如曾子所言:“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在推行仁德为己任的使命面前,他们甚至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孔子的哲学观念中,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都有所不同。他构建了一个以“有道”与“无道”、“有德”与“无德”为坐标的道德与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孔子坚信自己肩负着构建道德标尺、价值标杆、人生坐标的使命。
人生是可以崇高的。
孔子认为社会底层的是为服务的,但关键在于者如何去使用这些。对于管理者——士人来说,按照儒家的社会控制模式去执行管理社会、使用百姓的责任是最重要的。虽然对执行方式没有对错之分,但孔子在《论语》中详细区分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通过构建士人谱系、君子谱系、贤人谱系、仁人谱系、圣人谱系,孔子将人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坚定地表示,人生是可能崇高的,并有着可欲的高度。有些事情值得为之舍弃生命,如“杀身以成仁”。
生命固然宝贵,但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仁。在生死关头,“杀身成仁”要求志士仁人宁可舍弃生命也要成全仁。这一思想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为的生死存亡而英勇。
道客村有句古语说:“求生害仁非志士,杀身成仁才是仁。”这正是对孔子思想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