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慰的反义词
近日,B站热门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由UP主“@衣戈猜想”发布后引起了广泛热议,这段视频仅仅几分钟便勾画出了二舅的半生,深深地打动了众多网友的心灵。
于昨日上午10点18分,衣戈猜想在社交平台上发表文章,表示二舅与姥姥将暂别他们深爱的小山村。
在流行语中,“精神内耗”一词频繁出现,而这正是该视频引起广大观众共鸣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现代人时常面临精神内耗的困扰,而‘二舅’的生活态度其实与我们心理治疗所倡导的自我满足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适度的精神内耗并非全然有害。
专家指出,现代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在城市生活的中青年人常常会面临精神内耗的问题。这种内耗涉及到心理健康领域的多种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职业困惑以及家庭和亲子关系等。当这些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导致个人心理上的痛苦。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精神内耗反映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联,由个人的性格、对事物的看法、满足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对此,专家胡少华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精神内耗,因为人们在压力下常常会感到纠结和忧虑。
以中高考为例,考生和家长在面对这样的重要时刻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或紧张的情绪。胡少华表示:“适度的精神内耗并非心理疾病,有时它甚至能成为个人进步和前行的动力。只有当它变得不合理时,才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并进行干预。”
在临床实践中,胡少华医生接诊了不少因精神内耗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
事实上,不少高层次人才和创业人员更容易受到精神内耗的困扰,这往往源于他们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例如,有人为自己设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期望在短时间内达成特定的成就,一旦未能实现,便难以接受自己。
胡少华医生强调,生活需要目标,但这些目标应该是可实现的。个人应培养自我排解的能力,即在无法实现目标时能够自我宽慰。
那么,如何应对精神内耗呢?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二舅”这个视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点。
第一是接受与面对。生活中的强者并不是必须强大到无懈可击,而是能接受生活的原貌。有些事情是个人无法改变的,如出身、家庭、外貌甚至智力等。只有直面并接受这些现实,我们才能建立起对未来的信念。
二舅正是这种心态的典范。尽管因外界因素,但他并未放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和手艺在村子和周边赢得了认同。这种接受现实的态度使他获得了成就感。
第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活法。在遭遇挫折时,我们应该看清自己。因为瞬间的辉煌并不代表一切。这提醒我们应减少抱怨和批判。
很多精神内耗实际上源于无休止的抱怨。抱怨领导的不公、孩子的不用功或伴侣的不给力等。实际上,个体需要培养更多的情感能力,如包容心。这样可以使人的批判性降低,同时提高自我满足能力。
第三是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原则。胡少华医生认为,“二舅”在视频中展现的助人行为实际上也遵循了心理咨询中的一些原则:无害原则(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双赢和利他原则。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自我满足能力。
胡少华医生指出,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个体是否具备满足感。有些人总是与他人比较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需求。
视频中提到:“以二舅的智商,他本可以拥有稳定的工作和高收入的生活。”但这并不是二舅所追求的。我们常常倾向于与身边的人进行比较生活的重要性应该体现在自身的进步与满足感上。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严重的精神内耗可能导致明显的心理问题如睡眠障碍、认知和社会功能障碍等。因此个人应具备自我察觉能力一旦发现自己长时间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或感到极度痛苦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治疗早期可以进行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一旦进展为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心理疾病则需借助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