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种植水稻浮床成本
浙江东林,一片水质恶劣的水域上迎来了新的一幕——浮床连片的黄金水稻方阵在风中轻轻摇曳,如梦如幻般呈现着丰收的景象。这片“水上稻”,正是著名杂交水稻专家李必湖创新的新型立体水稻种植模式的杰出代表。他尝试通过特殊浮床种植水稻,让稻谷在水中生长,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农业。
在浙江东林纵横交错的河道中,一处水面上布满了漂浮的农田,仿佛在水面上铺展开一片金黄的画卷。这片“水上稻”,由施紫楠记录下其珍贵的影像。在根系伸向水中的过程中,它们自然吸取养分,不需要化肥农的加持。这不仅拓宽了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还净化了水域环境,减缓了水体污染的压力。
蔡秋良,东林秋粮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在2019年5月率先引进“水上稻”技术。在两亩的水域上进行了试种,目前看来成效显著。李必湖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南方丰富的水资源,“水上稻”在此找到了生长的天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74岁的李必湖专家亲自来到现场视察时感慨万分。他看到了浙江土地上扎根的第一批“水上稻”,感叹科技改变未来的可能性。
这场新的农业远不止在水上种稻这么简单。它意味着李必湖这样的科研人员对传统种植模式的反思和创新思考。“三五十年后我们的粮食问题怎么办?”退休后一直在探索的李必湖提出这一问题引人深思。从湖南怀化开始尝试的水上种植稻谷和水下养殖鱼虾的模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短短几年间,“水上稻”已经在六个省份得到试点推广并大规模开展起来。不仅获得了令人瞩目的产量增长也因其绿色环保的种植方式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水上稻”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如今它已具备净化水质的功能。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为水稻提供了养分使得它们成为了自然的过滤器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合所创造的奇迹。据了解每亩“水上稻”预计可生产大米800至1000斤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专家们也看到了其在水质净化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环境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阳光下农场工人们正在收割沉甸甸的“水上稻”这片丰收的景象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农作物收获的喜悦更代表着一种新的种植模式的胜利和希望它告诉我们未来的农业可以更加绿色可持续更加充满活力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