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的意思
《劝学》开篇,荀子以君子的口吻劝勉世人,终身求学,用心专一,积累学识。其中提到的“青出于蓝”,虽被后人演绎为成语,用以比喻学生超越老师或后人超越前人,但若从科学角度探究,其注释却可能引发人们的困惑。
在荀子所处的时代,“青”实际上是指我们今天的“蓝色”,“蓝”则指的是以菘蓝草为代表的若干植物。这些被称为“蓝草”的植物,其花颜色各异,有紫红色、艳等,叶子则呈绿色。难以直观理解它们与蓝色的关联。
蓝草并非直接用于染色,而是经过一系列加工步骤,包括发酵、水解等化学反应,才能变成染料。其中,菘蓝、蓼蓝等植物的叶子含有吲哚酚的葡萄糖甙化合物——靛甙。经过处理后,绿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靛蓝染料。古人通过简易的发酵方法和石灰水解,仅能提取少量靛蓝染料。随着技术的发展,如酒糟发酵法的出现,植物染料的产量得以提高。
古代的染料大多来自植物、动物和天然矿物。植物染料最为普遍,如树皮、树根、枝叶、鲜花等均可作为染料原料。而蓝色染料正是由菘蓝、蓼蓝等植物中提取的靛蓝染料。在《诗经》和《礼记》中已有关于“蓝”的记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更详细描述了茶蓝(菘蓝)、蓼蓝等植物的用途。
菘蓝草是十字花科菘蓝属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历来被称为大青。在江苏、河南、广东、福建等省均有栽培。其叶称为大青叶,根则是众所周知的中——板蓝根。同样,蓼蓝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各地。
蓝草所制的靛蓝产品除用于染色外,还可用。实际上,这是一种混合产物,含有多种成分。当靛蓝成分满足一定质量要求时,就成了另一味中——青黛。
的靛蓝染料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出口到西亚和欧洲,再传到日本。但在1897年,德国化学家拜耳成功合成化学靛蓝染料后,因其种种优势迅速普及,使得我国的传统植物靛蓝染料逐渐失去市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有机染料工业的弊端,促使植物染料在现代社会中获得青睐与肯定。
当我们用这些靛蓝染料发展的历史认识来重新审视荀子的《劝学》时,更能体会到其深意。“学不可以已”,只有持之以恒地积累知识,才能在不断探索中求得进步,纠正错误。如同蓝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才能变成美丽的蓝色染料一样,人们的学习也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