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怎么读


“耄耋耆耈”这四个字如何读?许多人或许仅认识“耄耋”,却对“耆耈”知之甚少。

我们华夏文明,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其中只有我们的文化一脉相承,传承至今。

作为华夏文明的代表,汉字已流淌千年。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字体和汉字已逐渐淡出日常,但它们偶尔还会在我们的视野现,有时会引发一些笑谈。

汉字数量庞大,且大多由古文字演变而来,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不认识、读错字的情况。

曾经在学校,流行一句话:“贵州人生得尖,认字认半边。”其实,这种方法不仅仅贵州人用,其他省份的人也经常使用。

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笑话,当属复旦大学陈果教授的一次失误。她在录制节目时,将“耄耋”(mào dié)误读为“毛至”,引发了一片笑声。这一小小的失误,使得陈果教授从昔日的万人追捧到如今鲜有人提。

那么,究竟为何这几个字容易读错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耄耋耆耈”虽然看似像成语,但它们并非成语,而是由“耄耋”和“耆耈”两个词语组合而成的短语。

“耄”读作“mào”,四声。它在《礼记·曲礼》中被描述为七十至九十岁的老人。“耋”发音为“dié”,意为年老,也指七、八十岁的老人。“耄耋”指的是八十岁至九十岁的老人。

至于“耆”,读作“qí”,二声,原指六十岁的老人,现在泛指老人。而“耈”读音为“gǒu”,又通“耇”,意指年老长寿。

这两个字各自独立,组合后又有了新的含义。“耆耈”指的是年重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汉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在古代,人们用垂髫、总角、豆蔻等词来代指不同的年龄阶段,“耄耋”便是其中之一。而后来,“古稀”和“花甲”逐渐取代了原本的年龄段划分,“耄耋”也因此多用于指十岁的老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知道“耄耋”,却不认识“耆耈”的原因。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认识或读错字可能只是闹个笑话,脸上无光而已。但对于公众人物来说,却可能影响其人生轨迹。为什么很多人会读错这些字呢?我想主要原因是知识储备的欠缺以及古今发音的不同。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我们往往会根据现代的发音去猜测,但实际上古代的发音有很多不同,因此大家才会经常闹笑话。除了这四个字相类似的词组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词组我们也经常读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