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才傲物是什么意思
在的传统文化里,“恃才傲物”是一个常常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凭借才华而自负的人。这个词语源自《南史·萧子显传》。萧子显,南梁人士,曾官至吏部尚书。他天赋异禀,才华横溢,因此颇为自负,鲜有他能看上眼的人。他与人交往时,常常高傲地不答一言,仅以挥扇示意。他的傲慢得到了皇帝的喜爱,因此他人也无法对他怎样。他过世后,家人请求给予一个谥号,简文帝手诏中便说:“恃才傲物,宜谥曰‘骄’”。在这里,“恃才傲物”几乎是作为一种赞美而存在的,但后续不知为何变成了贬低的意味。
萧子显可说是幸运儿,遇到了赏识他的“明主”。在历史上,因恃才傲物而不得善终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三国时期的杨修。杨修同样是个才思敏捷的人,曾作为曹操的主薄。曹操虽口头上称赞杨修的才华,心里却是嫉妒不已。有一次,曹操攻打汉中却无法取胜,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杨修从鸡肋的比喻中察觉了曹操的退意,随即开始准备回程的事宜。曹操得知后,对杨修的洞察力感到羞怒,便以扰乱军心的名将他处决。
许多像杨修这样有才的人,往往因为“恃才傲物”而招来不幸。深入思考一下,他们真的冤枉吗?即便有才的人无法为或主人做出贡献,也不至于遭到杀身之祸。恃才傲物,虽然有自负之嫌,但“恃才”是因为确有才可供依赖,“傲物”也只是对物的一种态度,未必就会妨碍他人或社会。那么,为何恃才者往往难以被社会接纳呢?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遭人嫉妒,二是被视为异端。
说到嫉妒,这是人之常情。看见别人比自己优秀,心里不舒服是正常的。但如果我们能像古人所言“见贤思齐”,把对方的优点当作自己进步的动力,那就是正常的竞争心态。可怕的是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心生怨念,想尽办法对方以维护自己的尊严。社会很多时候像潮水一样,容不得岸边有棱角的石头存在。鹤立鸡群固然显眼但也容易被攻击。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个“妒”字在起作用。
现今社会提倡构建和谐社会,那么何为“和谐”?和谐的社会应该能够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存在(当然不包括恶人)。和谐不是千篇一律的整齐划一,而应允许个性的张扬与发挥。如果我们过于追求和谐而忽视个性与宽容,那么所谓的和谐只能是伪和谐、假和谐,与人类文明的进程背道而驰。精神文明和道德准则中,“宽容”二字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