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是什么意思
时光回溯到六年前的那个特殊日子,即2016年5月24日至26日。那时,东方圣城山东曲阜举办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文化盛会。
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亲临大成殿前,登上孔庙杏坛,为我们解读《论语》的真谛。曲阜,作为圣人孔子的故乡,是一座被儒家文化浸润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千百年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一直是文化的重要基石和精神内核,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教授告诉我们,文化之所以能够始终绵延不绝,就在于我们的圣贤之道没有变,我们的经典没有变。而孔子就是圣贤之道的集大成者。
教授强调,《论语》中有很多被误解、被曲解的地方,长期以来我们对此存在误解,因此需要正本清源,恢复《论语》的真面目。今天,我们沿着教授的足迹,通过9段箴言,领悟孔子及《论语》的智慧。
《论语》是孔子的思想精华,是他为老天代言的范本。其中,《学而篇》应正名为“学天篇”,意味着无论地位高低、从事何种行业,人都应向大自然学习,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曾教授指出,孔子只是老实地把天所垂之象引申推广,没有任何自己的创作。
《论语》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必读经典,更是以身作则的最佳榜样。它包含了做人做事的基本法则,以及以身作则的典范。读《论语》,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把《论语》作为行为准则,就能以身作则。
孔子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提出“时”的观念。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时间,钱和地位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说“我很忙,时间不够用”,而不是“我没有时间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时机,时机一到就要出手,时机未到做了也是白费力气。
孔子的基本主张是“无可无不可”,意味着一切事物不一定有固定的“可”或“不可”,要根据自然规律来判断。应该可的时候,一定要可;不应该可的时候,一定要不可。孔子的思想是灵活的,不是刻板的定律。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中心,五大中心思想中“仁”出现的次数最多。《论语》是一部仁学。但孔子并不看重字义的界定,重视的是道德实践上“仁”的具体发挥。公正无私的便是仁者。做人第一步先做君子,才能做大人;没有君子做基础,你根本不可能做大人。君子以德育为本,《论语》里也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要反求诸己思考如何与万物共处以获得安宁。《论语》还提醒我们对自己有信心不如对上天有信心:现代人虽喜欢说自信是好事;但其实不妨多一点谦虚并敬畏天地神祇也许更趋近孔门的理意。做人终其一生都要全心全意致力于四个字:天人合德。《论语》不仅是为人处世的规则更是我们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人生价值所在之处。儒家带给我们最大的其实是心灵的保障让我们明白只要遵循孔子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心安理得地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了解《论语》。的学问是自上而下的古代圣贤已经把现在以及未来的事情都讲清楚了我们需要以此为典范认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