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的意思解释
《论语·雍也》中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描绘了人性的两面——先天的质朴与后天的人文之美。其中,“质”如同赤身的状态,代表了人的本性,它可能未经,充满了野性和蒙昧;而“文”则代表了人的后天修养,包括服饰、文身之美,以及、修养等人文之美。只有当这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性之美,称之为君子。
关于“文”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其甲骨文的写法开始理解。,它被解释为花纹、条纹的交错,代表着一切美好的事物或有规律的知识体系。无论是文身还是服饰,都是个人美化的过程。这种美化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文”不仅指服饰、器物、建筑等的外在表现,更涵盖了人的行为举止和内在修养。
当“文”超越“质”时,容易陷入过度美化的境地,类似于夸大其词。“史”字在甲骨文中的含义是手持笔进行书写,因此与“文”有相似之处,都表示写字、画画等动作,衍生出记事、描述、美化等意义。但“史”更强调过度描述或美化。
“彬”字则形象地描绘了文质彬彬的场景。其左部分为“林”,代表自然生长;右部分为“彡”,代表条纹、花纹。整体而言,“彬”字表示茂盛、丰富、华美的样子,与“文”和“质”相得益彰,表示和谐搭配之意。
在《周易》的革卦中,“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这句话深含哲理。从“革”字的含义来看,它涉及加工兽皮的过程,包括剥、削、切等工艺。“革面”可能指的是文面或纹面,在脸上刻、画出花纹。这句话可能是对部落时代的描述,进入文明时代后,其含义逐渐演变为对君子、小人的描述。正如前面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有内外一致的美好才可称之为君子。
《周易》中的这句话与《论语》中的观点相呼应,都强调了内外兼修的重要性。本文发表于2021年8月18日《语言文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