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雌黄是什么意思


“信口雌黄”这一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轻率地发表或更改意见。成语中的“雌黄”究竟是何物?又为何会衍生出这样的意思呢?这与历史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朝代——晋朝息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间盛行一种叫做“清谈”的风气。这种清谈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谈辩风气一脉相承,是雅谈、的另一种表达。在那个时代,文人聚会时,不聊家常里短,而是聚焦诗词歌赋和大事。画面或许是这样的:“我预测,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将会极大地推动海南全岛的发展……”

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的谈论焦点开始转向玄学。玄学所探讨的生死、有无、意义、未来等话题,逻辑与论据难以捉摸,只能通过清谈的方式探索。场景或许是这样的:“我夜观天象,发现天狼星闪耀,预示着川蜀一带必将出现异人,此人或许有帝王之相。虽然听起来有些玄乎,但玄学深邃莫测,是古代哲学的重要部分,其价值不容忽视。

提及玄学,就不得不提王衍。王衍出身古代顶级世家“琅琊王家”,是“竹林七贤”中首屈一指的人物。他年少成名,被视为士族首领和清谈大师。王衍有一个特点:喜欢打断别人的话。在清谈时,一旦不认同他人的观点,他就会立刻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自己说的话也前后矛盾。当时的人们称他为“雌黄”。

雌黄,如同天然的涂改液,其实是一种矿物。它的主要成分是剧毒的三硫化二砷。由于质地酥松轻轻一碰就掉碎末,所以非常适合用来涂改文字或绘画颜料。在古代画作中,大多来自雌黄。雌黄与雄黄是伴生矿物,因此它们也被称为“矿物鸳鸯”。

作为成语“信口雌黄”的主角,王衍的结局相当悲惨。他只顾清谈误国、身居高位却不思报国。后来他被石勒俘虏时仍只顾推卸责任并劝石勒称帝。虽然石勒是异族人且出身却崇尚儒家文化并注重忠君报国之道。石勒听完后怒而将他……这个成语的背后不仅蕴历史与文化的底蕴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发言时要谨慎而负责任不要轻率地发表或更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