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500字
《季羡林传记》由其两位弟子精心编纂,全面揭示了季羡林先生一生的风采。透过季羡林先生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正如那句流传甚广的“知识改变命运”。
季羡林先生享年九十八岁,跨越了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实属罕见。尽管生活中有许多人能活到九十岁以上,但如季羡林先生那般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季羡林先生的出身与我们大多数人相似,他出生在一个极为贫困的农民家庭,这样的家庭在当年的农村地区颇为普遍。像他这样凭借学习改变命运的例子却寥寥无几。
回忆当年,季羡林与三个小伙伴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其中一人因未接受过教育而只能在农村度过一生,另一人的命运更是因生计所迫而被。而季羡林自六岁起,便在叔父的带领下赴济南接受教育,这一步为他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季羡林在高中时期主攻文科,虽然我主修理科,对文科了解有限,但读了他的传记后我对文科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在为女儿选择文理科目时,虽然我仍偏向于理科,但对文科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尽管理科专业在大学中占据多数,但文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处理某些问题时,文科甚至比理科更具优势。
提及文科,不得不谈及国学。虽然我无法全面阐述国学的深奥之处,但可以从季羡林先生身上窥见一斑。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东方文化的魅力,让我深感震撼。季老坚信:“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愈发显得正确。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与当前我们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者,他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杂”,有时甚至显得颇为偏门。他精通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尤其在佛教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这一点令许多人感到陌生,但季老对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理解和掌握却令人钦佩。正是基于对文化五千年的综合比较,他坚信东方文化必将引领世界。
通过季羡林先生的成长经历,我改变了对小语种专业的偏见。我认为无论什么专业,只要在这个领域内学精学强,就没有失败者。我们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偏见,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学识不够、境界不够,以及功利的影响。季羡林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何种专业或语言,只要持之以恒、深入钻研,都能取得非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