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新闻回顾
近期,我国多所高等院校启动了学风建设活动。部分学校为纠正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等不良现象,加大了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监管力度。甚至有学校提出,学生若多次违反规定,可能需要家长到校陪同上课。
随着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并进一步向普及化教育迈进。这一转变使得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日益明显,同时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高校的学风问题逐渐浮现。良好的学风对大学生的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学风建设不仅需要思想的引导,更需要实践中的智慧与努力。
青年观点
一些高校的学风管理方式仍然将大学生视作中学生般管理,这种做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反而与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虽然通过规定来促进学生学习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从问题根源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简化为单一措施,而应通过常态化的方式来构建良好的学风。
对于学校而言,单纯的硬性规定只能治标不治本。学校应构建起与自身办学定位相匹配的“校风—教风—学风”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并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在无法全面实施小班授课的情况下,高校应更加关注学生对课程的期待,通过优化课程、朋辈示范、改进考核等方式,替代传统的说教式、规训式教育,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也应及时更学内容,确保其与时代发展相匹配,并改进授课方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风建设应充满情感与温度。虽然许多高校建立了教学评价体系,但学生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在学风建设中常扮演发布命令与实施奖惩的角色,导致学生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学校与教师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成为学生的倾听者,与学生多交流,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风建设并非一纸规定能解决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通过校风与教风的引领,可以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反思批判的学习氛围,营造一个多元宽容、促进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这不仅能塑造学生知行合一、勇于创新的求学品格,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自主性缺失的问题。
作者:张梓煜(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