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人的经典语录


一、关于易经

易经,乃哲学之根基。无论是老子所言“道”之真谛,或是孔子所述“道”之贯通,均源自易经最基础之思想——阴阳互生即“道”。

易经中有句话叫作“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意指我们要明理顺天,遵循自然法则,则可获吉祥,避免灾祸。

易经之理简单而深刻。应站在不妄取的立场来取舍,方能避免盲目索求;站在无偏见的立场来发表观点,方能避免胡言乱语;站在退让的立场来面对挑战,最终则当仁不让,此为最佳逻辑。

依易经所言,人须自立,不可寄望他人之助。故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意即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与天人无关。然我们尚有一言,即“天人合一”。此言何意?即行善则与天地同流,则与之背离。

人的何在?伏羲氏当年之愿景,乃愿我世代传承一共同认知、一共同——道德。我绵延不绝之精神,即此道德。

吉凶与利害异也。《易经》所述之吉凶,依其理而行则为吉,因必有得;背其理则为凶,虽有所得亦必失守。利害乃短暂之现象,得失则为长久之效果。

《易经》乃人生宝典。遇事可从其中寻对应之情境,明其基本原则,应对之道便可知晓。如此则可趋吉避凶。

其中之道,首为“上”。加一竖则为“止”,意即适可而止。进取之中需知止,因不止则过矣。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终成“正”字。此正即为道。

二、关于论语

论语初篇,实应名为“学天篇”。此言做人无论职位高低、从事何种行业,均应效法自然。人既不能离自然,便需依自然之理,寻人生方向。

从心所欲非任意所为,人可至。需经无数次改善,至喜怒哀乐皆合乎理,方可从心所欲。

君子之志在扩大视野、博古通今、具备专长而不局限于特定用途。然不可自大自夸为通才。应多与己竞争,日日精进。不与人争短长,除非必要之时亦需保持君子风度。

孔子思想以仁为中心,然仁需合义。可言仁义为孔子思想之核心。义即公正合理,故爱人需公正,厌人亦需合理。

当机立断,除非刻不容缓必立即行动。再次思量有时为必要。有些事一再思量便可决断;有些事三思而后行更为稳妥;有些事则需时间思考可暂缓再详思。如此处理事务方显老练。

人人需修养自身,最佳之法即以他人为镜。观他人言行再反观己身。见优者学其长处以求进步;见劣者视己有无同样缺点速加改正。

常因面子、怕担责而不敢正视错误。能正视错误、勇于承认并力求补救改善者实为难得。怕认错又不思悔改实则最不利于己。

三、关于道德经

道德二字何解?道为吾人之本源,德为今生之德性。行道而得即为道德。

世间万物非真即假其实尚有一物名为“实”。人常言说实话却少言说真话。自称讲真话者大多不真因为能力有限只能说说实话而已。

孔子讲以直报怨老子讲以德报怨二者只是时机不同而已。老子之法适用于怨恨产生之前而怨结之后则不宜再以德报怨应以直报怨。

人生之决定皆由己做且需自负责任此即人生之真谛也。每个人来到这世界皆需做不同之事扮演好此生之角色即为守分人人各有其分各尽其责即为道法自然也。

得失之间常难以平衡但若能超越表象看清本质便不会因眼前得失而动摇心性进而心平气和矣。节制欲望贪念与自私即为过程一个人欲望少了则离道就近了也离真实也近了老子曾言人从道中来终归道中去人生价值即在于行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