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读音
昔日孔子言:“自行携带修脯(1)而来者,我未曾不教之。”
【译文】
孔子曾说:“对于那些带着至少十块干肉前来求教的人,我从未拒绝过。”
【评析】
本章是孔子教育理念的阐述,他对待求学者一视同仁,不分贵贱。
(1)修脯,亦称脩肉,脩音为xiū,脯亦可读作fǔ,指晒干的肉食。修脯即是十块干肉,是一种常见的拜师礼。关于修脯的解释,历史上的理解多种多样。东汉的郑玄认为修脯是束带修饰的象征,他解释说:“指年满十五岁以上的学子。”认为到了十五岁可以束发立学,是求道悟理的年纪,因此孔子会给予。尽管这种解释在理论上似乎说得通,但实际的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
《论语》记载,孔子创办私学时大约三十岁左右。除了仰慕他好学崇礼的名声的学子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希望通过教授学生摆脱现实生活的困境。孔子虽然出身贵族,但他的生活却并不宽裕。他的父母早逝,子女年幼,哥哥身有残疾,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他的肩上。为了拯救古代文献,重整礼乐秩序,孔子决定放弃公职,开设私学。他通过适度收取学费来维持生计的同时也实现了传道授业的理想。
孔子的“有教无类”,不论学生的出身门第。许多出身贫寒的弟子如颜回、原宪、曾参等,都带着微薄的见面礼加入孔门学习,使得原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孔门之外也有如子游、子贡、南宫适等富贵之家的子弟求学其中,甚至还有像孟懿子、南宫敬叔这样的贵族。对于他们,孔子也未曾设限,只要愿意奉上修脯作为学费,无论厚薄他都会欣然接受并给予。因此他说:“自行携带修脯以上者,我必教之。”修脯虽为入学门槛,但同时也为有能力多出学费的学生敞开了大门,多多益善。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