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安全小故事最短的


“爷爷,浩浩又推我……”

前几日,小区里的张爷爷在接送7岁的孙子回家时,发现孩子的膝盖磕得通红。一询问,才得知孙子在放学后又被同班的男孩欺负了。

张爷爷气得直跺脚,责怪道:“教他反击,他却畏畏缩缩;告诉他找老师,那孩子第二天更是变本加厉地欺负!”这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了忧虑。

正当一家人愁眉不展时,邻居周姐给出了一个巧妙的建议。她用“小刺猬的故事”了儿子如何自我保护。现在,当孩子遇到欺负时,他能够冷静应对,甚至还结交了新朋友。

周姐的儿子童童,也曾是“受气包”。

有一次,童童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抢走,他站在原地无助地哭泣。周姐并没有立刻教他“打回去”,而是在晚上睡前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小刺猬,它走路慢悠悠的,说话细声细气。一只狐狸总是嘲笑它,说它软弱可欺。”

小刺猬却挺直腰板回答:“我有三样法宝!第一,我会大声说‘不许欺负我’;第二,我会找大象老师来帮忙;第三,我身上的刺虽然不会乱扎人,但也是我的保护。”

后来,当狐狸再次挑衅时,小刺猬大声一喊,整个森林都能听到。大象老师赶来批评了狐狸,其他小动物也围过来:“欺负人是不对的!”最终,狐狸只能灰溜溜地逃走了。”

讲完故事后,周姐和童童玩起了“角色扮演”的游戏。

妈妈扮演小狐狸抢玩具,童童立刻勇敢地举起手说:“这是我的玩具,请还给我!”当爸爸扮演大象老师时,童童会跑过去“”:“他抢我玩具,我很生气!”

经过几次这样的练习,童童再也不会缩着脖子哭泣了。

周姐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普通家长只要按照这些步骤来做,就能帮助孩子应对欺负。

第一步是教孩子“三句话防身术”。第一句是大声警告:“不许推我!”(让欺负人的孩子感到心虚);第二句是明确拒绝:“这是我的东西,请还给我!”(态度要坚定,不要躲闪眼神);第三句是寻求帮助:“老师,他抢我玩具!”(及时找成年人来主持公道)。

千万不要教孩子“打回去”!因为幼儿园老师透露说,以暴制暴的孩子容易受到孤立,甚至可能受伤。

第二步是在家玩“实战游戏”。模拟情景1:当玩具被抢时,家长扮演“小霸王”,让孩子练习如何保护自己的玩具;模拟情景2:当被人推搡时,家长假装推孩子,让孩子学会站稳并大声喊叫:“不许推我,我会告诉老师!”每天练习5分钟,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

第三步是给孩子提供“安全后盾”。告诉孩子:“被欺负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会永远支持你!”准备一个“求助锦囊”,在书包里放上家长的电话纸条,教孩子找保安、班或同学家长来帮忙。

对于处理孩子被欺负的问题,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不能采取“孩子的事自己解决”的放任态度,也不能教孩子“打回去”。幼儿园老师指出:动手的孩子容易被贴上“”的标签,反而交不到朋友。更不能采取“忍忍就过去了”的消极态度,长期忍让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甚至导致厌学。

儿童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说过:“教孩子‘打回去’不如教他‘有气势’。”这里的“气势”是指通过体育锻炼、交朋友、练眼神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应对欺负的能力。上周童童在公园玩滑梯时,又被一个男孩插队。这次他没有哭也没有躲闪,而是大声地说:“请排队,轮到我再玩!”周围家长都夸他有胆量。

其实,“胆量”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和培养出来的。就像小刺猬的故事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要欺负别人,但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