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摘抄


抄录之功,是读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如古语所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记忆力再强,要长期记忆自己所读的书却并不容易,尤其是无边无际的学海之中,所以抄书之功显得尤为重要。

学者们一致认为,勤奋的学习者应该懂得借助于手部的劳作来辅助记忆。读书除了要眼到、心到、口到之外,还需手到,即有选择、有目的地摘抄一些资料。有人却将抄书视为低级琐事,不屑为之,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梁启超在《学杂话》中提到:“若论读书之道,最传统、最笨但也最必要的方法便是抄书或笔记。”虽然这种方法看起来既笨又苦,但对于真正做学问的人来说,这条路是不可或缺的。这充分说明了认真摘抄读书资料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有效抄录呢?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摘抄法。读书时遇到有价值的信息,应该将其摘录下来。长期积累的摘抄使得我们在需要研究和写作时无需大海捞针,而只需轻松查阅自己的摘抄本。如法国的儒勒·凡尔纳,他的惊人摘录量使他在科学幻想小说的创作上有了丰厚的积淀。

二、全抄法。在经济条件有限、无法购买大量图书时,借书、抄书是一种有效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东晋的葛洪和清初的顾炎武,他们通过全抄的方式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并最终成为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三、重抄法。对于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多次抄写以加深记忆。如《明史》中记载的张溥重抄书的故事,虽然他每次重抄后都会将手稿再重新开始,但这样的方法使他的诗文才华出众。虽然我们不必像张溥那样做,但我们可以将重抄的内容积攒起来,时常回顾,其益处无穷。

四、分类抄法。将性质相同的资料分类整理并抄录在一起,这样不仅方便查阅,还能使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如邓拓和吴晗等学者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的。

以上四种方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在“摘抄”的基础上可以延伸出“重抄”和“分类抄”,而“全抄”也可以看作是更全面的“摘抄”。关键在于“抄”这个动作,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去抄写,方法自然会逐渐摸索出来。在抄写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乱抄一气,要有所选择地“提要钩玄”,把重要的史料和精微的言词以及警句摘录下来。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这样长期积累下来,知识自然会丰富起来。

此篇论述自1981年4月2日《长江日报》刊登以来便广为流传,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