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孔融让梨》
《王戎的智慧》
原创 笔触探秘
“王戎七岁之时,常与一群孩童嬉戏。瞧见路旁的李树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其他孩童争相奔走采摘,唯独王戎稳如泰山,不动如钟。有人询问其故,王戎答道:路旁的李树果实,此必为苦涩之李。一试之下,果然如此。”
《世说新语》中诸多篇章均以白描手法呈现,此篇《王戎识李》亦然。全文自始至终均为客观描述,无任何修饰性言辞,笔墨简练。整篇文章言简意赅,一气呵成,流畅至极。尤其文章中的用字极为讲究,如“折枝”的“折”,“竞走取之”的“竞”,均以最简练的笔触传达出深意。特别是结尾处“取之,信然”,这一句断言凸显了王戎的睿智,使得文章更加有力。
文言文中,讲述古人孩提时期聪明才智的故事不在少数。例如《司马光破缸救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等故事,都值得人们传颂与效仿。而王戎看到路旁的李树果实众多,便判断出这是苦李,这种洞察力令人钦佩。有人将此篇解读为《王戎早慧》,但我觉得更应称其为《王戎智慧初现》。
此故事在我看来不仅没有阴暗之意,反而是对王戎早期聪明才智的一种赞扬。我在引导孩子理解这个故事时也会解释到世界的多元和复杂,但我们依然可以教育孩子怀抱希望和憧憬,不应过早被世界的负面所侵蚀。
对于王戎这个人物而言,虽然他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失去了童真。他对于人世的理解或许早熟,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格品质会因此而低劣。事实上,在《世说新语》中关于王戎的其他篇章也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学习。
其一,“王戎为人节俭而谨慎。其侄子婚嫁时,他只送了一件单衣作为贺礼,后来却又因一些误会将其收回。” 这并非单纯的描述故事情节,更揭示了古代的礼俗和人际交往之道。
其二,“王戎家中李子品种优良,他在卖李子时担心他人得到种子而成功种植出相同的品种,竟在李子核上打洞。” 这一行为虽显得有些怪异,但也从侧面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自身利益的一种维护。
说到白描手法在文学上的运用,我首先想到了画技中的白描——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形象的轮廓和神韵。上述关于王戎的故事便是白描手法的经典体现。而关于鲁迅的《阿Q正传》中提及的描述确实包含了些许情感色彩和修饰性描述。相比之下,王戎的故事更为简洁、客观。
除此之外,《世说新语》中还有其他运用白描手法的经典例子:“某位被嘲笑的老者讲述:某位庸医患了疾病却自己开方治病且用过量最终病逝的故事。”这一则简单的叙述将庸医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讥讽之意显而易见。简练的笔墨含了作者的用意和感彩却又无需多余修饰达到了描绘生动的效果这也正是白描手法的魅力所在。
在今日的语言中我们仍可以时常运用白描手法无论是口述、写作或是在日常沟通中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有时能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传达情感。《世说新语》中的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