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识别的三种状态


当我们谈论年轻时的岁月,很容易想到那段时光仿佛总是那么轻松惬意,可以轻松跑完800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连爬楼梯都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运动能力的下滑。

运动能力的衰退,被视为健康状态变化的早期迹象之一。它不仅关乎生活质量,更是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的“风向标”。今天,《生命》为我们解读了运动能力下降的原因、识别方法,并提醒我们,从35岁起便应开始加强锻炼。

受访专家包括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医院老年医学中心教授于普林以及北京体育大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张一民。他们为我们分享了关于运动能力下降的专业见解。

事实上,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在面临运动能力下降的问题。所谓的运动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动起来”,它还包括个体在环境中移动和适应的能力,这是维持独立生活的关键。运动能力下降可能表现为走路变慢、爬楼梯困难,甚至日常活动如提重物、短时间步行都感到吃力。这种情况并非只限于老年人,中年阶段就可能开始显现,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速。

运动能力下降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生理因素、共病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具体来说,年龄增长导致的激素水平变化、慢性炎症、骨骼肌再生能力下降等都是潜在因素。患有肌少症、心血管疾病、慢阻肺、骨关节病等慢病,或存在慢性疼痛、营养不良、手术等历史也可能影响运动能力。认知障碍、害怕跌倒、社交孤立等心理因素也会降低老年人的运动兴趣。而社会环境因素如缺乏安全运动指导、场地和服务等也会加速运动能力下降。

运动能力下降后,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除了活动水平和能力降低,还可能导致肌肉量加速流失,加快衰老进程。疾病风险将显著增加,例如骨质疏松风险增加。运动能力下降还与跌倒等事件相关,可能导致不良健康事件如住院和死亡等。《共识》建议使用SPPB测试等方法早期识别运动能力下降并进行干预。

如何防止运动能力下降呢?《共识》指出运动干预是核心方法之一。专家建议从练前热身、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平衡练习和动静拉伸等方面全面进行运动干预。适当的热身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收缩功能和协调性,提高运动效率并减少运动损伤。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徒步和慢跑等可以提升心肺耐力。抗阻训练可增加肌肉力量。平衡练习有助于预防跌倒,而关节的拉伸则可提升关节灵活度。在运动中需要注意适度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