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研究方法一般分为
上一讲,我们探讨了什么叫做需求,并且简要地提及了如何去研究需求。在研究需求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同理心或同情心。为何它如此重要呢?因为在我们真正开始需求调研之前以及过程中,其实是一个“认知平衡”的演变——你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深度会随着调研而逐渐加深。
需求调研本质上是一个认知贯通的过程。为了真正了解你的服务对象,深刻的认知是必不可少的。
你需要明确你的用户是谁?
在这里,我们将用户大致分为三类:直接使用对象、间接使用对象和决策对象。直接使用对象,顾名思义,就是直接使用产品的用户。决策对象则是能够决定是否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主体。而间接使用对象则相对抽象,他们并不直接使用产品,但却会受到产品使用结果或产品使用人的影响。这种分类方法并非绝对严谨,主要是根据我们的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划分。
完成对象的寻找后,接下来便是进入分析阶段。
在分析时,我们可以参考“二八法则”(帕累托法则)。在有限的资源下,我们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找到那关键的80%的人群,满足他们的需求;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去研究剩下的20%的人群。至于如何筛选出这80%的,可以尝试使用上一讲提到的“十字象限法”。
之后便是构建用户画像。用户画像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资本论》对于“人”的定义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角色复杂且抽象。而用户画像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在浩瀚的人海中,如何明确自己的航行方向?“指南针”便是关键。在用户画像的抽象概念中,我们也需要找到那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而它的核心便是明确自己的需求边界。你为何要研究你的用户?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还是为了了解用户的态度?研究的目的必须清晰明确,避免漫无目的的研究。
根据需求边界,我们可以拆分特征元素。例如,如果你想研究不别的用户对于界面简洁性的需求是否有差异,那么“男”、“女”、“其他”便成为了初步拆分的元素。接着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化拆分,这完全取决于你的研究需求。为这些元素标记权重,从而突出问题的重点。
接下来便是更为关键的“知行合一”。虽然这个概念解释起来较为复杂,但简单理解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道了并不等于做到,只有真正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当我们从理论角度研究了用户并构建了用户画像,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就此结束。相反,这才是研究工作的开始。此时最重要的是“行”,即深入到你所研究的用户中,实地感受他们的工作环境、需求、流程、习惯、感受等。在实地感受中修正你的研究结论。
与你的研究对象进行讨论,让外部世界再修正你的观点。经过这样的过程,你就能完成全面的用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