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的方法介绍

对河流水生态质量进行评价时,我们必须结合河流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遵循水生生物的栖息及生存规律,并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生物类群的时间变化特点以及评价目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水生态健康评价的主要方法。

一、水质评价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水质进行基本项目划分,并进行单因子评价。根据水质类别进行赋分,如I类至V类水质类别的水体分别赋分5至1分。

二、生境评价

生境评价同样采用赋分法。通过调查获得生境监测数据,并按照栖息地生境评价计分表对参数分别评分(评分标详见表1)。然后对获得的评价栖息地生境质量分值H进行赋分(赋分标准见表2)。

表1:生境栖息地打分标准

表2:河流栖息地生境质量的分级评价标准

三、生物评价

生物评价方法多种多样,这里我们介绍六种在我国常用的生物评价方法。

1. BMWP计分系统: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对污染的敏感性/耐受性原理,按照各科生物的耐受程度给予分值。分值越大表明水体质量越好(详细评分标见表3)。

2. Chandler生物指数(CBI):根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类群对水体污染的敏感性及出现多度进行记分。CBI分值越大表明水体质量越好(评分表见表4,评价标准表见表5)。

3. 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通常指数越大,表示群落结构越复杂,生态环境状况越好;反之则表示水质下降(计算公式详见文中)。

4. Hilsenhoff指数(HBI):利用大型底栖动物对污染的敏感性/耐受性与不同类群出现的丰度信息对水体质量进行评价。HBI分值越大表明水体质量越差(计算公式详见文中)。

5. Palmer藻类污染指数:根据藻类对污染的耐受程度给予不同的污染指数值。指数越小表明水体质量越好(污染指数值见表6,评价标准见表7)。

6. 生物完整性指数(IBI):要先确定参照状态,从候选生物参数中选取用于评价的生物参数,并确定其最强识别力和最优置信度(候选参数见表8)。生物完整性指数的评价标准可采用位点指数值分布的25%分位数法或所有位点指数值分布的95%分位数法(评价标准详见文中)。IBI常用评价标准通常划分为五级。

四、水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根据《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通过水化学指标和水生生物指标加权求和,构建综合评估指数WOL,以该指数表示各评估单元和水环境整体的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时考虑水化学指标、水生生物指标(大型底栖动物+着生藻类)和生境指标,其分值范围为1至5。具体权重以及综合指数分值和质量状况分级详见表10。根据综合指数WQI的大小,将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分为五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