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增长率变化曲线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高三生物备考教学,对于生物学科的选择,无论考生处于高中哪个年级,我的文章都能为他们带来不小的帮助。如果你有亲友家的孩子正在读高中,不妨推荐我的文章,相信能够助他一臂之力,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
高考的生物科目常常利用图形图表来测试学生的能力,如获取信息的能力、解读图表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其中,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是高考的热门考点之一。
我们主要通过模型建构法来研究种群数量增长的特点,并借助数学模型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来进行表述和理解。今天,我们来重点讲解其中的S型增长曲线。
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映了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式。这个曲线包含了多个要点:
1. 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加。
2. 曲线的斜率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这一速率会先增加后减缓。
3. K值并非恒定不变。当种群数量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时,K值可视为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平均值。
4. 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其增长速率达到峰值。理论上在此阶段进行捕捞或收获最为理想。
5. 对于控制虫害和鼠害等,宜尽早采取行动,特别是在K/2之前进行控制。
6. K值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改善可能导致K值增加,环境恶化则可能导致K值减小。
7. 当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并非不再变化,而是进入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学会绘制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并找到特殊点至关重要。种群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这些与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图表来展示。从图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
1.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
2. 出生率的增加先快后慢,而死亡率的增加则先慢后快。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种内竞争逐渐加剧。
3. 当两条曲线在纵坐标方向上的差距达到最大时,即在K/2处,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峰值。
另外要注意区分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增长率是增加的量除以基数,而增长速率则是增加量除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