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转灯电流调整成功


在当前全球能源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电源适配器质量对于电池使用寿命的保持扮演着关键性作用。随着生活日常使用场景的不断丰富,电源适配器与充电器之间的匹配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普通电源适配器往往质量不尽人意,其输出电压的误差较大,普遍偏高,这无疑对电池的寿命造成了影响。尽管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对适配器的参数进行适当调整,使其输出更为准确的电压,这样即便只是价格低廉的普通适配器也能发挥出接近高端产品的性能。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电路图来详细了解如何调整适配器的各项参数。众所周知,普通三段式充电器电路是市面上常见的电源适配器电路类型之一。尽管有些高级的电源适配器可能采用了LM324这样的运放设备来构成其电路的细微差异,但其基础原理依然一致。

通过详细的电路分析,我们得知,通过调整W2能够同时影响高恒压值(即恒压充电阶段的输出电压)和低恒压值(即涓流充电阶段的输出电压)。相反,对W1的调整则只会影响低恒压值。我们需明白,许多之前网络上流传的方法在未经详细电路分析的情况下进行盲目调整是难以得到准确结果的。

现在我将详细解释具体的调整步骤。无论电源适配器的价格如何,其性能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数的准确性。通过对参数的精细调整,即便是廉价的设备也能焕发新生。

找到电路板上的TL431元件。确定其上、下偏流电阻以及与TL431 REF端相连的二极管的具置。在原电路图中,R7和R11作为上偏流电阻,R28和W2作为下偏流电阻,而D8二极管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元件。

接着,进行高恒压值的调整。断开D8二极管的一端,此时电路输出的电压即为高恒压值。在输出端接上一个轻负载(例如本例中的300欧10瓦电阻),然后通过调整W2(或TL431的下偏流电阻)使输出电压稳定在44.2V。

随后是低恒压值的调整。连接上D8二极管,并调整与二极管串联的电阻(即原理图中的W1),使输出电压稳定在42.2V。需要注意的是,W1的阻值增加会导致输出电压上升。

如果电路板上没有电位器,我们可以通过电阻串、并联的方式来实现参数的调整。例如,本例中通过改变下偏流电阻的组合来调整输出电压。

对于采用LM324运放的充电器,其电路结构虽有所差异,但基本的调整原理是相似的。只需找准相关的电阻和二极管,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可。

在此强调一点,调整过程中必须遵循先调高恒压再调低恒压的顺序,因为同时调整W2(或TL431的下偏流电阻)会影响到高、低恒压值的双重设定。

除此之外,对于转灯电流等其他参数的调整,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电路结构来灵活调整相应的电阻值。而对于季节性因素导致的电压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温度补偿电阻来实现手动调节。至于电池补水的充电方法,其实只需简单调整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即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