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寓于是什么意思


《说文》言:“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此释义甚是准确。在卜辞中,“生”字形象地描绘了草木从土中滋生而出的情景,如(甲380)、(粹1131)等。其意有三:一为生长,如“不其生”(南无15,丙230);二为活意,由生长意引出,如“生鹿”(粹951)、“生雏”(乙1052);三则指时间,如“生八月”(佚938)。由此可见,卜辞中的“生”主要指生长以及形容生长的活泼形态。

“生”与“性”相通。在古代典籍中,“生”与“性”常被互用,二者意有相通。如清徐灏所言:“生,古性字,书传往往通用。”在《周礼》等古籍中,也常有此用法。这种相通之处反映了古人的重要思想观念:生命是天地自然之本性。

进一步而言,“生”不仅指自然物的滋生成长,也指人的生长。姓,从生从女,表示人之所生。《说文》解释:“人所生也……从女从生。”这表明,“生”与“姓”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百姓在金文中作“百生”(颂鼎,兮甲盘),这也说明了“生”与“姓”的关联。姓为人生之本,标志人所由生之符号。在一个宗法思想浓厚的国度,姓具有重要意义,昭示人的自然生命之根系。

自然万物和人都以生命为其根本特点。这种思想是文化长期演化的结果,其直接根源是早期社会对生命的崇拜。这种崇拜促进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将自然生命作为一种“性”,即天地万物之本质。此思想在哲学领域中得到体现,如《易传》所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以生物为本,天地的精神就是不断化生生命。

在哲学中,“生”乃指一种抽象的精神形态。它从生命的形态、生命滋生的动态、生命延展的过程中抽象为一种哲学精神。如孔颖达所言:“天本无情,何情之有?而物之性命,各有情也。所禀生者谓之性,随时念虑谓之情。”“性”即是万物所禀生之理,“生”即是“性”。这种生之为性的思想,突显了古代人的唯生思想,强调生命为宇宙之本、宇宙之“性”。

将这种唯生思想运用于艺术领域,便形成了艺术的基本特征。重视生命是艺术尤其是诗、书、画、乐、园林等的基本原则。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宇宙的认识、感觉和体验。在人看来,艺术形象必须具有“生姿”——玲珑的活态,化静为动,转实成虚,点枯为生。艺术要体现内在的“生意”,追求活态背后所蕴藏的宇宙生生之精神。

艺术以表现生命为最高准则。画家傅抱石说:“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且丰富其生命。”艺术家视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世界,一切无不有生气荡乎其间,一切都充溢着活泼的生命。艺术形象是“生姿”和“生意”的统一,“生趣”又是这一统一的韵味。这正是艺术理论中生命形象、生命精神、生命趣味诸问题的体现。

综上,“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哲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的体现。它体现了古代人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也体现了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无论是从文字的角度、哲学的角度还是艺术的角度,“生”都蕴深厚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