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田玉的销售话术


选择和田玉,有几个普遍遵循的选购法则,现将其略述如下:

择青不选灰,选细不选白,选油不选亮,选韧不选瓷,选山料不选仿籽料,心之所喜为上,价格适中次之。

今日我们来详细剖析其中一句“择青不选灰”的缘由,探寻其背后蕴含的玉学智慧。

原因一:玉质之别。

和田玉的青绿色调,源于其矿物成分中的阳起石。此为一种硅酸盐类矿物,色泽青绿并透亮,散发出独特的光泽。

当阳起石含量较高时,玉石便会呈现出细腻油润的青色,这在和田籽料中尤为常见。

相对而言,玉石呈现灰色的情况则显得较为复杂。这通常是由于玉石内部混入了方解石成分所造成的。

过去在国标中,方解石成分是导致青海新坑料无法获得和田玉的原因之一,可见其不被青睐的缘由。

灰色玉石常给人生涩、呆滞的感觉,缺乏和田玉所特有的温润感与糯性。

若细心观察,甚至可以在松散的玉质中看到一些似絮状的白棉结构。

比较之下,优劣立见。

原因二:加工之变。

对于经常进行和田玉开料的工作者而言,青灰料的神奇之处在于其加工打磨后的“反白”现象。

在雕刻完成后,色泽偏青与发灰的籽料雕件,其成品效果迥异。

青灰料在开料后,内部常展现出细腻油润、糯性十足的特质。经过雕刻打磨后,其成品犹如切开的羊油般温暖。

相较之下,灰调玉石在打磨后往往色调更加黯淡。若缺乏天然的毛孔特征,其光泽度亦大打折扣。

还需时刻小心避免白棉的出现。

原因三:皮考量。

常言道“好皮难遇好玉”,但在青灰料中,皮色与玉质的和谐共存似乎更为常见。

诸如红皮肉青、黄沁肉青等,即使满皮不见玉肉,打灯后仍可见其肉质的青色。

虽然青玉可能不如白玉讨喜,但其在皮色上的包容度却高于白玉。这难道不是加分项吗?

关于灰调玉石中常见的棉质问题,当棉与僵皮相伴出现时,无论赏玩还是雕刻都成为一大挑战。

原因四:把玩之乐。

当被问及长期盘玩玉石的选择时,我的回答是追求品质。

因为同样的时间和努力投入不同的玉石上,其带来的体验感截然不同。

灰调玉石佩戴一段时间后,不仅色调变暗,油性还可能减少。方解石的晶体结构甚至会加重其内部的颗粒感。

相反,青灰料则显得内敛而不张扬,逐渐形成一层亚光质感的包浆。玉质越发油润细腻,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