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干山楂怎么做出来的


在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的楠山御林家庭农场内,一幅生态种植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广袤的果园里常年游荡着两千多只鹅,它们不仅是生态的守护者,更是果园的得力助手。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家庭农场的生态种植园区——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智慧的土地。

当金秋时节来临,家庭农场种植的山楂将迎来丰收的季节。其中,“红山楂”每斤售价8至10元,而品质上乘的“黄山楂”更是早早被预订一空,每斤售价高达30元。尽管管理着两百余亩的果园,段雪林却能轻松驾驭这一切。通过物联网技术,他将果园划分为33个模块,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土壤及水肥情况,一部手机就能轻松掌握全局。

在种植园内,鹅群成为了除草的得力助手。除了省心省力,农场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绿色生态。作为土生土长的蓟州区下营镇段庄村人,段雪林深知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植被茂密,为山楂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了进一步优化全镇1656亩山楂的种植与销售,段雪林在园区内进行了多项创新实验。他引进了2022年在山东考察时发现的新品种黄山楂,这一品种不仅继承了传统山楂的优良特性,还在口感、营养价值及耐储运性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他还引入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了从种植到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有效提升了山楂的品质和产量。

近年来,随着新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下营镇的山楂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下营山楂”品牌更是荣获“津农精品”称号,为山楂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此举吸引了众多山楂加工企业纷纷落户下营镇,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在野森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带领下,当地农民积极参与以山楂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作为土生土长的蓟州人,他们有着共同的愿景——让下营山楂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这些年的努力,合作社负责人段亚宗的冻干山楂加工生意蒸蒸日上。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一车车高质量的冻干山楂从他的加工车间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下营镇副镇长昆表示:“我们致力于培育‘津农精品’,以品牌强农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目前,全镇已有7家山楂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2.5。山楂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带动了周边近200人的就业,实现了约1000万元的增收。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这一片片山楂园不仅是农人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对自然与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