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心态管理培训心得
在参与多次不同机构的心肺复苏培训后,对于培训中的一些细节,我有一番心得。在练习人工呼吸时,我们常常使用一种名为“复苏安妮”的假人模型。在多次的练习中,我发现一个现象:许多学员在紧张时容易将一次性CPR脸膜两面混淆。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错误,我建议在每次使用前,在脸膜上做个简单标记,以区分哪一面是与假人接触的,这样便能有效防止出现错误的操作。若培训机构能再增加一项消毒措施,例如使用消毒喷雾,对每次轮换的假人进行擦拭消毒,无疑会为培训的卫生与安全增色不少。
关于胸外按压的节奏掌握,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教学频率。有的导师会提到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而有的导师则会更为具体地指出30次胸外按压应控制在15-18秒内。后者这种更为具体的指导方式,使得学员能更为准确地把握节奏。在日常中,我也习惯用手机秒表进行自我训练,以提升自己的时间把控能力。据AHA学员手册所述,提供高质量的CPR对患者的后期恢复具有极大的助益。除了日常的自我训练,我在长跑锻炼时也会注意时间控制,如在完成10KM长跑时,会同时计时数数,努力保持每30次操作在16.5秒的准确度。
在现场急救中,情况往往复杂多变,不可预见性因素颇多。环境噪音、围观者的议论、患者的惨状等都可能对救护员造成心理压力。仅仅一两次的培训并不足以让我们应对所有情况。我们需要在心理上保持镇定,熟练掌握CPR技术。如果能有更多的机会在社区进行随时随地的CPR练习,无疑将对巩固我们的技能、交流心得体会大有帮助。
对于那些在心肺复苏急救培训中默默付出的导师们,我深表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努力是保障我们技能提升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