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私有化的后果


三十余载前,“包产到户”如春风般唤醒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滋养了亿万国人的口腹之欲,为经济腾飞谱写了壮丽篇章。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农村土地产权的问题仍如悬而未决的难题,使得“包产到户”的模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道障碍。

破除土地对农民的束缚

不少人心存期盼,农村土地私有化,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农民个人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这一愿景虽屡被提及,但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此路何求通达?固有人持异议,其理由不外乎维护社会稳定的考虑,以及土地为农民及农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担忧。

这些担忧是否合乎时宜?若我国仍为传统的农业,这样的担忧无可厚非。但如今,我国已然迈入工业化大潮,积极构建现代化社会,固守此等思维显然不合时宜。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农民逐步脱离农业,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这是必经之路。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点。全球发达社会的演进亦如此,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我国农民在向城市化转变的过程中,却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农。这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

在其他,土地产权明晰,可自由交易;享有迁徙自由,可自由选择居住地。而在我国,土地产权的不明确限制了农民的土地交易;城乡二元结构束缚了农民的自由流动。这导致农民虽进入城市工作,却无法享受市民待遇。其他的农民可顺利转化为市民;而我国农民则多了一份农的身份。

户籍制度的限制及对农的土地依赖使得常以此为借口忽视其福利待遇。但农民的期望是脱离农村,成为真正的工人和市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故以土地作为农保障的做法是陈旧的思维,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幸而近年来,致力于构建覆盖全体人口的社会保障网。这为农脱离土地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成为可能。与此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历史的必然。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大规模的农场经济将成为农业的未来。农村土地的兼并将顺应这一发展潮流。现阶段实现农村土地私有化正当其时,对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市民极为有利。

土地私有化后,农可更专注于城市生活,无需再在农村做无效投入。稳定后,他们可处置农村的土地和房屋,补贴城市生活,加速城市化进程。保障农民市民化生活单靠土地私有化不够,还需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社会的配合。

值得欣慰的是,“十三五”规划已为社会描绘了蓝图。不久的将来,农村土地私有化、数亿农变为市民或许不再只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