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成本计算方法


在企业管理中,自制或外购零部件的决策是所有公司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关于哪些部件应由企业自主生产,哪些则应外包给供应商,这是一个复杂的议题,特别是在涉及成本核算时。如果单纯从数字出发,可能误导企业走向错误的决策。

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垂直整合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大多数公司并不会从原材料到成品都自行生产。例如,苹果公司专注于产品设计,将生产环节全部外包。大多数公司则处于完全自制与完全外购之间。据统计,丰田公司约30%的价值由内部创造,其余部分则依赖于外部供应商。

一种常见的决策方法是成本比较。当供应商报价低于内部成本核算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外购。这里会遇到精益生产的难题:成本会计。企业会用这个数字与供应商的核算成本进行比较,但这往往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

以一个假设的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一种产品需要100种不同的钣金件,目前这些零件都是由企业内部生产的。但进行了MaoB分析后,企业发现通过外包可能获得更低的成本。企业需要进一步分析决策。

对于这100个零件的进一步分析,通常基于供应商的报价和内部成本核算。尽管现实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最终会得到一个类似的图示来辅助决策。

有经验的工业管理者可能会发现,虽然常规零件的内部生产成本看似较低,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内部生产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其他因素影响了决策。

在考虑是否外包时,必须考虑供应商对不同量零件的态度。虽然他们可能对大量生产的零件感兴趣,但对于需求量小的非常规零件可能并不热衷。即使他们报价较高,企业在某些情况下仍需决定自己加工这些零件。

这种情况在精益生产中并不罕见。成本计算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例如,虽然A类大批量生产的零件报价比计算的成本低,但C类非常规零件的实际成本可能更高。这是因为成本会计难以衡量生产波动对财务的影响。

企业内部生产零件时,经常遇到由于混料、需求变化或其他紧急情况导致的生产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内部更容易控制和管理,如通过调整生产优先级来应对需求变化。当完全外包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企业无法控制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优先级定义。

同样地,与外部供应商解决质量问题也更为复杂和耗时。一旦出现问题,查找原因、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可能存在缺陷的货物都需要额外的人力和物力。

成本会计中会将机器、工具等固定成本分摊到所有零件上。如果只将大批量产品外包而保留其他产品生产,可能会导致其他产品的成本增加。换句话说,企业将可变成本外包出去的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的固定成本。

如果只依赖成本计算来决定是否外包A类零件而保留高成本的C类零件,这可能并不是最优的决策方式。因为这样可能导致企业保留了需要承担大量损失的产品生产而将盈利的产品外包出去。

选择外购零部件的理由是多样的,并不仅仅依赖于财务数据。在做出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接下来的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这一主题。

企业在做出决策前应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并审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