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潮汕的十大忌讳
色彩在人们心中承载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在服饰文化中,不同的颜色代表着社会地位、道德评价以及忌讳的场合。在特定的环境与身份背景下,许多色彩的使用是被禁止的。
一、贵色禁忌
、紫色以及鲜艳的色调被视为贵族之色。历史上,这些颜色曾专属于皇室与阶层,民间百姓不得擅自使用,尤其忌讳使用。常常让人联想到金子的尊贵,历代帝王都偏爱,常以“黄袍加身”象征登基。据《清稗类抄》记载:“皇子可穿着金黄蟒袍,非受皇帝特赐,其他亲王是不允许穿的。”这也导致民间百姓普遍忌穿,避免被误解为或篡位。
二、贱忌
绿色、碧色和青色常被民间视为低贱之色。在元、明、清时期,这些颜色主要被、优伶等“阶层”使用,士人和平民百姓均避而不用。
三、凶避
白色和黑色被视作凶色。因为这两种颜色常与死亡相关联,或令人回想起阴间的。在服饰上,民间对这两种颜色有所避讳。
(1)白忌。传统上,丧服多为素色。《礼记·郊特性》记载:“穿素服是为了送终。”丧事期间,人们需穿白色孝服、佩戴白纸花等。白色容易让人联想到不祥之事如丧葬等,因此民间在父母健在时,子女忌穿白衣、戴白帽,以免有丧气之嫌。在喜庆场合如婚嫁、生育和过年时,更是忌穿纯白衣服。
(2)黑避。黑色常与死人、恐惧、阴险等负面情绪关联。在衣物选择上,黑色也受诸多忌讳。比如做寿衣时一般避免使用黑色。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颜色在某些场合也会显得不吉利。比如红色虽然是吉祥的颜色,但在一些场合下可能因过于鲜艳而引起伤害或恐怖的联想。如在丧葬期间,人们忌穿红色衣物,以免冲撞鬼神。
四、艳避
民间普遍避免过于艳丽浓妆和过度华丽的装扮。传统认为服饰的颜色应当与人的年龄、相貌、品德和才能相符合。过分艳丽的妆容和穿着被视为轻浮或不检点的行为。
(1)忌过于艳丽。过度艳丽的妆容和穿着被视为轻浮的象征。旧时人们崇尚朴素单调的衣着色彩。
(2)年龄大的女性需避穿红色。红色服饰一般限于三十岁以下的女性穿着。
(3)寡妇应避免穿着鲜艳如红、花等色彩的衣服。
(4)女子一般穿着颜色为黑色和蓝色的“大同衣”,而男子通常穿有“七纽四袋”的上衣和“大同裤”。富人可能选择穿更为复杂和多彩的服饰,但这并不改变颜色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