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销率是什么意思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一系列的经营数据,其中包括人效、坪效、周转率以及库销比等。还有一个常被提及较少却极为重要的数据——商品动销率。它,是企业商品销售情况的一把标尺。
商品动销率,是评价商品销售表现的关键指标。它反映了销售的商品种类与仓库中总商品种类的对比关系。具体来说,这一比率通过一个公式来计算:动销率 = 商品累积销售SKU数 ÷ 商品库存SKU数 × 100%。这里的分子代表在特定时间段内有销售记录的商品单品数(包括销售后的退货情况),而分母则是特定时间段末的库存量(包含负库存商品)。
例如,某企业在7月末的SKU库存总数为10000个,而当月有销售记录的SKU数为9000个。那么,该企业7月的商品动销率为90%。
那么,商品动销率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动销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库存商品的周转速度。通常情况下,动销率越高,商品的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慢。这并不绝对。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动销率超过100%可能意味着该分类的销售品项数超过了现有库存的品项数。这可能是由于商品缺货、停进停销或虚库存等原因造成的。我们不能仅凭数据表面来判断问题,而应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当动销率偏低时,企业需深入排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滞销商品。排查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是否为季节性或结构性商品。
商品价格是否高于消费者心理价位或竞争对手的价格。
商品品种是否过多,尤其是同类商品。
进货品种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是否需要调整该类商品的促销策略。
是否存在过多的虚拟库存。
对于动销率偏低的问题,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下游客户调查,谨慎引进新品,并根据市场调查调整不动销商品的价格。
通过订货商城加大不动销商品的促销力度,采用多种促销方式改变其营销策略。
对近60天未产生交易或交易较少的商品进行分析,进行下架并维持固定的SKU数量。
及时调整虚拟库存并增加适销的实体库存。
在与供应商洽谈时考虑库存周转情况,共同制定不动销商品的处理方案。
究其根本,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当员工重视滞销商品的存在,并尽力发掘其销售潜力时,若仍无法改善则需及时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针对性策略解决。这样企业便能及时止损,避免持续低动销率的情况。
企业需积极排查问题的根源并进行有效改善,以减少滞销率,提高动销率。如此,企业库存商品便能保持快速周转、良性循环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