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悲观者正确原句
提到叔本华这一名字,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悲观,尤其是一种深刻的悲观。
对于不深入了解他的人来说,可能会误以为叔本华是因为经历了世间冷暖才持有这样的观点。事实上,叔本华生于一个富有的商人之家,生活优渥,且终身未娶,没有子女的烦恼。但他的言辞却能深深触动人心,他坚定地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起初阅读叔本华的哲学,不少人抱着轻视的态度,认为他的思想不过是富家子的颓废之语,是一种对生活的绝望呼喊。但当他们深陷人生的浮沉,逐渐发现,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在上演着叔本华所说的悲剧。人们带着远大的理想和期望踏入这个世界,最终却难以避免陷入失落的绝望之中。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谁,都会经历失意的痛苦和得意的痛苦,没有人能够一生中从未感受过痛苦。突然间领悟到这些,我们才明白叔本华的悲观其实是揭示了世界的真实状态,它让我们在认识世界的真相后,能更好地面对生活。
叔本华所讲的悲观可以说是人生的底色,或者说悲观是希望的土壤。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戏剧作品能让我们深受触动,因为悲剧背后往往蕴藏着大智慧。在他的遗言中,叔本华也曾提到,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我们可能在很多学者的误解下对叔本华产生了片面的认识。今天,让我们再从多个角度深入地了解叔本华和他的悲观的价值。
看过鲁迅小说《野草》的人,会对文章中悲观者的挣扎留下深刻印象。鲁迅在作品中将人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维度上,揭示了人的悲观境遇。在他看来,人们在对自己现实处境的不满中,往往寄希望于“未来”,比如追求的“乌托邦、天堂”等,这其实都是对现状不满后的幻想。
其实,这种对“黄金世界”的期望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因为要实现这些期望的“关键指数”,需要社会没有冲突和矛盾。而任何时代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把期望寄托在未来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要站在悲观的土壤上,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与叔本华的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知道鲁迅的写作底色是否受到叔本华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鲁迅曾深受叔本华的哲学启发。
叔本华认为,人类要摆脱痛苦就要禁欲,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禁绝一切欲望。这种与佛家的“万物皆空”、道家的“道化”以及教的“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各家解决办法不尽相同,但抛开解决办法不论,单独看叔本华对世界真相的揭示和论述,对我们认识世界、处理人生事务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我们抛开一切期望和想象,用悲观为底色来审视人生事务时,我们会获得一种“洞明世事”的眼界和智慧。比如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我们不应只看到对象的优点和美好,而应做好为这个对象承担责任的预期。这样我们才能衡量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牺牲精神”来承担婚姻的责任。
只有我们将对象置于悲观的预期之中,才有可能真正的拥有幸福。否则我们可能会因为期望越大而失望越大。这并不是说人结婚后就变了,而是这就是生命、生活的本来属性。换句话说就是世界的真实状态和我们生命的真实属性。
当我们以悲观为底色来审视人生时,我们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小感动、小确幸。若不然,我们可能会忽略这些而始终追求那些缥缈而宏大的胜利。这样的人生可能从未活得实在、踏实、幸福过。
叔本华的哲学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为我们找到了一片生命的底色让我们在这个底色上去描绘人生才会有更多的幸福保障。也就是说把悲观作为生命的底色才是一种极高智慧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