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评1000字
解析美感与误区的视角
人们常有的误解,将与美感混淆,甚至将联想也误认为是美感。学术界还有一种特殊的误解,就是把考证和批评混为一谈,误认为它们等同于欣赏。
通过考证所得的知识,对于理解艺术作品至关重要。虽然了解是欣赏的预备工作,但单纯考证并不等同于对美的欣赏。患有考证癖的人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过度诠释,二是只顾考证而忘了欣赏作品本身。
批评者大致可分几类:第一类自视过高,以态度对待艺术;第二类专注于考证,仅提供作品的客观信息;第三类则是从个人感受出发,以印象方式进行批评。文章作者对印象的态度表示赞同。
尽管考证和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并非美的欣赏,但美的欣赏却离不开考证与评论的辅助。一些老学者过于倚重考证与批评,而年轻一代又往往缺乏扎实的学术基础,单纯凭借个人兴趣去谈论文艺,这都是误区。
实际上,考证是审美的基础工作,对美的欣赏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了解之上。每个人的基础知识不同,对美的感受也各有差异。许多具有艺术品位的人喜欢研究颜真卿的字,起初可能觉得并不出众,但随时间推移,越发觉得其字耐看、有韵味。
提及黄宾虹、吴昌硕的画作,这需要一定的艺术根基才能欣赏。对于许多人来说,初看可能并不理解其中的美,如黄宾虹的积墨山水,初看只觉墨色一团,但随着眼界的提高,方能领略其美。在当代语境下,“批评”一词的含义更接近于“评论”,包括指出优缺点和评价好坏,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创作的过程而非单纯的欣赏。
那么,什么是美呢?通常人们认为美是事物固有的属性,但美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却难以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美是内心的产品,如康德的普遍性理论;黑格尔则认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中见出“概念”;托尔斯泰则认为美的事物都蕴含和道德的教训。
朱先生则提出:美是物与心的结合产物,既有人情味也有物理基础,二者缺一不可。从美学角度看,“自然美”这一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认为是美的,那么这种自然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经过人为加工的艺术品。
美的欣赏如同“情人眼里出西施”,陷入爱河时,普通女子也变得如仙子般美丽。但不同的是,美的欣赏并不包含占有欲。关于美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定义美的标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标准。例如唐代以肥为美,现代审美则有所不同。时尚潮流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美的标准。
是否有永远被视为最美的艺术品呢?恐怕答案是否定的。《蒙娜丽莎》放在现代眼光看仍有待完善之处,而《大宫女》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可能不被接受。或许存在某些普遍认同的美的标准,如黄金分割比例0.618,但这也与数学规律有关,因为数学被认为是宇宙的基础规律之一。
再如“协调”这一观念,几乎所有被认为美的东西都是协调的。音乐的美感易于被大众接受,因为音乐必须和谐才能引人入胜。古曲《春江花月夜》与英谣《绿袖子》都因协调而经久不衰。至于美的本质,这终究是一个哲学问题,还需哲学家们去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