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吗


苏轼,唐宋古文八大家中的翘楚,其散文犹如骏马奔腾,流畅无阻,令人读来心旷神怡。我们所熟知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等名篇佳作,无疑都是文化瑰宝。在这些作品中,尤其令人难以忘怀的便是《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记载了一段特别的美妙夜晚。元丰六年十月的十二日夜,苏轼脱衣欲眠,月色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他欣然起行。寻思无伴同乐,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未入眠,二人便一同漫步于庭院之中。庭下如一池清澈的水面空灵明净,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实为竹柏之影。何夜无月美?何处无竹柏之影?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闲适的人罢了。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虽仅八十五字,却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此文写于公元1083年,当时苏轼已被贬至黄州第四个年头。在这四年里,他的人生哲学逐渐升华,从贬谪的痛苦中挣脱出来,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展现出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虽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富。

一、真挚的友情

苏轼素来珍视友情,以真挚的心对待朋友。他曾言,自己眼中无坏人,因此常受朋友之托,也常得朋友之助。在黄州,旧友虽已远离身边,但他迅速结识了新的朋友,张怀民便是其中之一。

元丰六年十月的那个夜晚,苏轼见月色如画,便起身赏月。独自一人略感无聊,便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二人便一同在承天寺的中庭赏月。这样的友情,无需花天酒地、无需高歌狂欢,只需相知相伴、共赏月色。这样的友情,更显得温暖而珍贵。

二、空灵的景致描写

文章中精妙地描绘了月美。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将月色写得空灵无比。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之影比作水藻,形象生动、飘渺灵动。人置身其中仿佛在天地间悠然遨游,蕴含了庄子逍遥游的思想精髓。

三、通达的人生哲理

面对如此美妙的月色,苏轼感慨万千。他深知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好的月色,但缺少的是像他们这样闲适的人。苏轼年少成名,内心抱有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在黄州四年间,他逐渐接受了自己的“闲人”身份并找到了“闲人”的人生价值。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我们无法控制外界环境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无目的地忙碌此时不妨放下心中的包袱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欣赏这世间的美好月色。

文章来源:書香十里

版权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注:为虚构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