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最牛一句顺口溜


“稻田声名扬,智慧养殖致富快,绿色牧场展宏图,科技监控猪业兴。”这是近日奈曼旗基层采访时,记者所听闻的当地农民传唱的一曲新编歌谣。

“稻田声名扬”

在看似与稻田风马牛不相及的奈曼旗沙漠中,却绽放出一片金秋的丰收景象。那是一片黄澄澄的稻田,从地平线一直延伸到天边,一望无际。在金色的稻田中,先进的收割机正繁忙地收割水稻,展示出一种繁忙而丰收的景象。

自2014年起,白音他拉苏木在五个行政村内启动了沙漠衬膜水稻的开发项目,计划至2016年将推广至两万亩的规模,将使六千多名农牧民受益。其其格等牧手承包了近两百亩的沙漠水稻地,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收获了近二十万斤的稻谷,这让他们看到了通过种植水稻实现致富的希望。

“智慧养殖致富快”

清晨的阳光洒在原野上,一群群自由散养的鸡在草地上欢快地觅食。这些鸡自由地在草原上奔跑、觅食,羽毛鲜艳、颜色各异。奈曼当地人将这一独特景观称为“草原上的智慧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利用了草原的自然资源优势,鸡只以天然草籽、昆虫等为食,无需喂食市场上购买的饲料。这种自然饲养方式使得鸡肉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特别受市场欢迎。养鸡的生长期为四个月左右,每只鸡的纯收入可达三十五元。若养一千只鸡,一年能收入三万五千元。目前,该旗已存栏五十万只这样的“智慧鸡”。

“绿色牧场展宏图”

走进明仁苏木丰盛嘎查的牧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牧场和牧民们兴奋地谈论着村里新建的奶站和养殖奶牛的事情。王凤清牧民指着牛棚里二十五头新西兰奶牛高兴地说:“我的这些奶牛每个月能给我带来两万元的收入,这都得益于村里办的‘托牛所’。”

“托牛所”是本嘎查和邻近嘎查村养殖户以寄养托管的方式将奶牛送入小区饲养的一种模式。与散养户签订养殖合同后,“托牛所”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销售鲜奶、聘请专业人员管理。这种方式既方便了养殖户又提高了奶牛的产值。去年已有十七户散养户与“托牛所”签订了合同,“入托”奶牛达四百余头,日产鲜奶六点八吨,年产值上千万元。现在,该奶站已成为伊利和蒙牛等大型企业的固定鲜奶供货点。

“科技监控猪业兴”

在现代化的养猪场中,昔日用于交通要道和重要场所的“电子眼”如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通辽大沁他拉镇的双合生态养殖基地内,技术员刘满指着电子显示屏说:“只需打开显示屏,每个猪舍的情况就一目了然。”

金权养殖场是通辽地区一家规模较大的标准化种猪繁育基地。通过视频监控技术,养殖场既省事省力又迅速准确,不需要频繁雇用工人并与猪群接触过多。这使得猪群生病几率降低、经济效益提升。“有了这些‘电子眼’,猪业才能更加兴旺。”对于这种新型科技在养猪业中的应用,经理刘国全充满信心。

奈曼旗凭借其独特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稳步提升。记者田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