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最精髓的6句话
在紫禁城的宝库中,藏有一件北宋官窑的青瓷莲花式温碗,其釉色如天空之青,裂纹如冰破般展开,时间在千年之中静静流淌于其上。古人制瓷,讲究的是"七分天成,三分人意",恰似人生的取舍艺术:既要顺应生活的本质,又要以智慧雕琢生命的形态。取舍的智慧,就如同刻印在人类文明基因中的生存密码。
一、物质与精神的权衡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舍弃追求真理的形象穿越了千年时光。陶渊明在南山的菊丛中找到了"此中有真意"的境界,不为五斗米的微薄收入而折腰。王维则在辋川别业中构建了诗画交融的精神世界,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展现了智者的生活态度。他们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心灵能否在舍弃中找到自由和宁静。
如今的社会中,有的人在宽敞的豪宅中却感到失眠和焦虑,而有的人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却能自得其乐地听着黑胶唱片。日本"断舍离"的倡导者山下英子发现,当人们开始舍弃无用的物品时,心灵的空间就会自然地生长出新的可能。就像苏格拉底在雅典集市上感叹的那样:"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二、欲望与需求的平衡
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中,抚琴者、听琴者与松石之间形成的完美三角,体现了取舍的智慧。这种平衡之美如同琴弦的松紧一样需要适度,过紧则易断,过松则无音。苏轼在困顿中领悟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至理,将贬谪之路走成了诗意旅程。现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当收入超过满足基本需求的临界点后,幸福感与物质的积累就不再成正比。瑞典的"lagom"文化倡导的是"恰如其分"的生活哲学,这与古人所言的"过犹不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超越时空的生命选择
敦煌藏经洞的经卷记录了历代僧侣为追求真理而舍身忘我的壮举。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在当代社会中也有所体现。有的科技人才放弃高薪投身公益事业,有的城市白领选择守护文化遗产。他们的选择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名言:"不要努力成为成功者,要努力成为有价值的人。"
在东京街头,九十岁的柴田丰老人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在诗集《人生别气馁》中写道:"即使是九十八岁,我也要恋爱、还要做梦。"这种永远年轻的生命状态源于对精神世界的持续追求和耕耘。当我们学会放下世俗的评判标准,就能像敦煌的飞天一样挣脱重力的束缚,在心灵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站在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残存部分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古蜀先民对天地沟通的渴望。取舍的智慧本质上是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不懈追问。当我们放下对"拥有"的执念时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晨光中的一缕茶香深夜里的促膝长谈以及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就会如星辰般落入我们的心灵之中在生命的长卷上留下永恒的光辉。这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在舍与得的动态平衡中让每个当下都成为值得珍藏的永恒。
点个赞吧让我们共同勉励彼此追求更高更远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