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组词拼音部首结构
作者:万庆涛 杰
首先提及,秋千原写作鞦韐。在上个世纪的中叶,为了汉字的辨识与书写更为简便,鞦韐被简化为更为常见的秋千二字。从这简单的二字之中,难以揣测其原始的含义。那么,鞦韐一词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一、鞦韐源于古老的游戏
鞦韐是一种源于古代北方的古老游戏。游戏中,将绳索,又称为臂带或袴带,系于两个立柱间的横木之上,人则坐在绳索的中间,来回上下摆动。
据传,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攻打北方山戎时,见到了这种游戏并觉得十分有趣,于是将其带回齐国。因其设备简单且容易学习,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这种游戏很快在各地流行开来。到了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了清明、端午等节日的民间习俗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
二、从绳索和游戏的角度解读鞦韐
1. 绳索的起源——緧。緧是驾辕马后部的绳子,用于将马与车紧密相连,以便通过控制马来控制车辆。緧字由糸和酋组成,糸字旁表示这种绳子是由丝线搓成,而酋字本义为分酒者,引申为掌控者。
后来,丝绳被皮绳所取代,緧字的糸字旁便换成了革字旁,变成了鞧。鞧也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酋字表示控制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是因为秋与酋同音且秋字更易辨识,所以鞧字中的酋被秋所取代,最终形成了鞦字。
2. 游戏的动作——䙴。䙴在秦简字形中上下为两双手护着一个的形象,其下有一个巳形似蛇形,寓意着将搬至高处以防止蛇的侵害。䙴字与緧字结合成一个偏正词组,䙴为定语修饰緧字,意为向上摆动的绳索。后来又增加了义符辵(辶),强调了挪动的动作,于是演变成了迁字。
三、从汉武帝到鞦韐的演变
传说在汉武帝时期宫中盛行荡秋千的游戏。据唐人高无际的《汉武帝秋千赋》记载:“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由此推测,在汉武帝之前这种游戏可能被称为䙴緧或迁鞧。为了避免与“千秋”的避讳相冲突,词序被颠倒成为了迁鞦。随着时间的推移,迁字又逐渐演变成了鞦字,于是形成了联绵词鞦迁。
四、秋千的简化历程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为了便于学习和书写秋千之名进行了简化处理去掉了许多笔画让名字更为简单易记尽管这样做使得秋千这一名词的本意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却使得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北方少数游戏的名称得以正式确立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秋千。
总结而言通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及文字的简繁交替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秋千游戏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而其名称的演变也见证了汉字的发展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