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铁杵成针》有感400字
洞察情感与格局的智慧
以物之喜乐,与己之情感,乃人之常情。春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们心生欢喜,忘却荣辱。而当秋风萧瑟,阴风怒号,则满目萧然,情感随之悲凉。外在环境、人生境遇、他人态度等,常常影响着个体的内心状态。这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是人们成长初期的心理阶段。
范仲淹却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哲理。这是一种历经岁月磨砺后的深沉与豁达,是能够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而作出明智选择的能力。这种境界超越了自然的情感波动,开始以经验和智慧为现实生活提供稳定的力量。
我思及朴树的歌曲《平凡之路》,歌词中描述了人生的起伏与变迁,最终领悟到平凡才是生活的真谛。歌曲的情感表达似乎总是围绕“我”或“自己”展开。
《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句话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境界:一个人若能超越短暂的荣辱得失,抛开个人情感,全身心投入到的事业和服务的集体中,那他的格局就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从历史角度看,这种境界的实例屡见不鲜。大渡桥上的红军指战员面对激流与炮火仍坚定信念;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放弃优渥生活与学术前途,回到祖国参与建设;全国的扶贫深入基层为民众带来实际效益。他们都是为了更大的事业而付出,不计个人得失。
在细雨中、远山中、行走中,我忽然领悟到,这不仅仅是关于个人情绪修养的问题,更是关于个人格局的大小。若能为了有益于整体的事业而坚持付出,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那么个人也能全心全意地做好一件事。
鲁迅先生的话在脑海中回响,这便是: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保持冷静与坚定,全心全意为服务。伟大的思想家虽未亲历今日之世界,但他们的思想是相通的。从“自我”到“小我”,再到达“无我”的境界,方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全心全意为服务,就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不畏困难与挑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之以恒,精卫填海,日复一日的努力终将成就伟大事业。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穿透金石。
这样的人物,今又有几多?我愿与他们同行。此文作于辛丑年三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