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著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新词汇也层出不穷。其中,“导读”这一词汇应运而生,与“导读”相似的词还有“导游”、“导师”、“导购”等。在我理解中,“导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有策略、有分寸地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得更聪明的方法不是靠额外的补课和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名著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历史沉淀下来,阅读名著是了解过去、获取知识以及提升解决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等能力的捷径。

在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部分明确提到了“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要求。此任务群旨在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阅读目的选择适合的图书,并制定阅读计划。学生需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阅读经验,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名著应达到以下四个目标:首先是要理解名著的内容;其次是揣摩其语言及表现手法;第三是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最后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阅读过程并分享个人启示。

那么,学生们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而教师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当学生不喜欢读“名著导读”中的书籍时,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方法。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必读和推荐名著,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读完,但对于那些读完12本必读名著的师生来说,我们应该寻找其他激发兴趣的方法。培根曾说,对于不喜欢的书,可以请人代读并取其摘要。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进行导读,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语言来介绍名著,例如通过比较阅读、图片吸引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名著的魅力。

至于第三个问题,当学生阅读过程现弃“精华”取“糟粕”的情况时,我们需要明白每个时代、每个人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古语有云“少不读水浒”,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概禁之。而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辨别书中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阅读契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才能达到真正的自主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从阅读中获得成长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