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不惊下一句霸气押韵


近日,网络上的讨论风起云涌,一篇篇的讨论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不少细心的网友在读书过程中,纷纷感慨“音读易改,韵律难调”。

从小学时学习的那几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到如今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仿佛有些曾经的“规范读音”已经悄然变成了“错误读音”。不少人惊呼自己仿佛“上了个假学”,一时间让人困惑不已。

对此,《咬文嚼字》杂志的主编黄安靖先生进行了回应。他强调,目前流传的所谓“标准读音”大多源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但此修订稿尚未正式发布。按照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准,而也表示,改后的审音表还未通过审议,应以原读音为准。

事实上,这次网传修订的多为多音字。每个字的不同读音都代表着不同的表意。比如,“骑”字读qí时,表示一种的动作;而读jì时,则作为一种量词或名词,表示一人一马的数量。理解和区分这些同音字的不同适用场景,能够减少错用、误用的可能性。

语言的微妙和细腻之处在于其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如果一刀切地将其同质化,将会有生命的语言形式被抹杀,这将会助长文化的单一趋同。人们逐渐失去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只剩下粗糙的表达方式。这种多元性的丧失才是最让人感到痛心的。

黄安靖主编对于读音的改变持有一种观点,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以前的学习都“白学了”。因为语言的约定俗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观点也引发了争议。

尽管语言的演变有时会有微小的变化或遗失,这是语音的自主更新。但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变迁中,哪些可以改变,哪些应该保持原样,这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但在官方发布的审音表和字典中,汉语言的规范与权威是不可或缺的。在专业表达上,我们仍需追求经典的汉语规范。对于那些代表汉语言文化的古音,我们应该怀有敬畏与尊重之心。

这次关于读音的讨论引发了大家对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好约定俗成与规范权威的关系,以保护好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底蕴。(范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