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饰的典型例子10个
杨敬科书法工作室
避名之议
谈及书法,必提杨敬科。其书法工作室,常有人求字。李贺亦受其勉励,欲举进士之位。然贺之名,引发了众说纷纭。有论者见贺父名晋肃,便认为贺不宜举进士,举者非善举。然听者不明其理,多随声附和,一时议论纷纷。皇甫湜则直言:“若不明此理,君与贺恐有失。”敬科曰:“是也。”
依律法言,有“二名不偏讳”之规。解者释之:“如言‘征’时不提‘在’,言‘在’时不提‘征’是也。”又律有“不讳嫌名”之条,其意为音近之字不须避讳。今贺父名晋肃,贺欲举进士,是违二名律乎?抑或嫌名律乎?若父名须避,子不得举,若父名仁,子岂不得为人乎?避讳之始,始于何时?
周公、孔子之教,立法以教天下。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偏讳二字,《春秋》之中,对避讳之事并无苛责。曾参父名晳,曾子不避之。观古今之事,汉时有骐期、杜度之人,其子应如何避讳?应避其名而连姓亦需避乎?汉时避武帝名彻为通,未闻避车辙之辙有改字之举;避吕后名雉称野鸡,未闻治天下之治有改字之事。皇上下诏之词,未见避浒、势、秉、机等字。然宦官宫妾不言谕及机,恐触禁忌。士人之言行,应守何法?
考经据律,稽之典,贺举进士可乎?不可乎?侍奉父母如曾参者,可无责矣;为人当如周公、孔子者,可止矣。今世人不知行周公、孔子之道,而于亲名之避讳过于周公、孔子者,实令人惑也。周公、孔子、曾参之德不可及,若以宦者宫妾之孝为比,则其孝于亲之德胜于周公、孔子、曾参乎?
《译述》
我写信给李贺,鼓励他去考进士。李贺的出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些与他竞争的人开始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他最好还是不要参加进士考试。然而那些支持他去考的人被指为错误的。听到这些议论的人不假思索地附和着同一个观点。我好友皇甫湜警告我如果不就可能会获。我回应道是如此。
依古代的律法规定,“双名不应只避其中一个字”。如同周公所作诗歌般无避讳,或者如《春秋》记载的音近而不必避讳的原则。《律》中也规定了类似的“不避近音字”。李贺的父亲叫晋肃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参加进士考试是违背了“二名律”还是“嫌名律”。如果以父亲的名字来决定儿子的行动范围那么如果父亲的名字是“仁”,儿子是否就失去了成为人的呢?避讳的习俗是从何时开始的?周公和孔子作为道德的楷模他们的行为规范了天下人的行为他们并没有因为人名而避讳什么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呢?
曾参的父亲叫晳但曾子并没有因为“昔”这个字而回避什么。在古代如周朝的骐期和汉朝的杜度等人他们的名字又是如何被处理的呢?难道为了避开父亲名字的近音字连他们的姓氏也要一起改变吗?汉朝时即使皇帝的名字被提及也并没有改变整个字的习惯。皇帝下发的诏书也没有避开某些特定的字眼如浒、势、秉、机等字。只有宦官和宫女在提及某些特定词汇时会小心翼翼生怕触犯了某种禁忌但这对士大夫来说应该遵循怎样的法则呢? 最终我们应综合考量经典理论法律规定和典章来判断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否合理?
通常孝顺父母如曾参那样已经算是值得称赞了做人如果能达到周公孔子的境界那就已经是顶峰了。然而现今的许多人却不学习周公孔子的思想却在一味追求在避讳亲人的名字上超越周公孔子这实在是让人感到困惑不已啊! 周公孔子曾参的境界是难以超越的如果有人超越